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790字。

  湖南省名校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题(9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长沙市一中202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图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勿人云亦云 破思维藩篱
  《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只会干两件事,要么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回望不居岁月与如流时节,你是否是盲目循环的“跟随者”毛毛虫中的一只?你是否是戏台下摇旗呐喊不辩黑白的一员?
  以我之言,我愿这样回答:绝不人云亦云,勇破思维藩篱。在“锦上添花”前,于“落井下石”前,都睁开自己双眼,谨微体察。
  析之内因,为可应不盲目“跟随”,而是勇于“破局”?
  试想,若人人皆跟随,人人皆看客,百年前,中国将仍是麻木不仁、腐朽落后的殖民地,一列又一列清朝遗民迈着钝滞的步伐走向帝国夕阳;千年前,人们仍坚信着亚里士多德的“质量决定下落速度”悖论,科学研究陷入桎梏,火车、轮船……铁炮铜枪得晚上多少年。好在,历史总有其不凡的注脚,推动时代的车轮吟吟向前。于是,鲁迅成了破局者,为垂死中国注入提神醒脑的强心剂,免于扑火般坠入灭亡;于是伽利略成了破局者,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以利刃破除思维定势的伽锁。“跟随”只会使社会陷入死循环,而体察他人言,突破思维定势,让社会终得螺旋上升。
  诉之行动,新时代弄潮儿的我们该如何做拔剑击石的破局者?
  “众恶之,必察焉。”面对众人唏嘘的“落井下石”,我们应多元体察,辩证以待。一代“飞神”刘翔,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接连失牌,众人将他踢下了神坛,而冠以“演员”这般字眼。然而事实真如此吗?因伤失牌,无可厚非,我们应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训练的血汗,不畏伤病上场的咬紧牙关。以多元人格评运动员,还以多元视角客观评价,我们便不会沦为乘人之危、尖酸苛求的愤青和键盘侠。
  “众好之,必察焉。”面对众人追捧的“锦上添花”,我们应多存一份疑。从到贪污政官落马,到娱乐圈乱象开始被下刀,我们见识了太多神坛坠落。可是当“神”立于金光之下时,是否有人收回一些热忱与盲目,而多施一些冷静与体察?哪怕贪官尚未落马,我们也可通过种种监督体系仔细体察,而非一味跟从,陷入了“官不可违”的思想藩篱。哪怕娱乐圈乱象仍存,我们也可多追正能量明星,如杨倩马龙,少追奶油小生,破除“三观跟着五官跑”的思维桎梏。
  “当众人都哭时,应当允许有的人不哭。”我们生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冀以清晰眼光体察人间,不做无限循环的“跟随者”,但做人云我可不云的破局者、思考者。
  切勿人云亦云,勇破思维藩篱。我是烈火,也是枯枝,是割断定势思维之网的亚历山大之剑。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湖南省邵阳市二中2022届高三第一次自主调研)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
  1919年3月,18岁的周恩来在东渡日本的船上写下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表达了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壮志与豪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