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950字。

  泾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诗学形态,有光耀古今的诗歌大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这既是新诗写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构成创新与突破的沉重压力。面对中国古典诗歌悠久的传统,中国现代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以一种不容置辩的态度揭竿而起,为了冲破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他们选择的是面向外国寻找助力,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但与此同时,不时流露出的则是由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所决定的对古代诗歌意境与表情方式的欣赏,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诗歌美学的眷恋,正是对待传统的复杂心态,使他们无法摆脱焦虑。“五四”时代,革故鼎新的时代,新诗的缔造者们对旧诗的传统发起的抨击,有一些明显是情结化的,是过火的。胡适在《谈新诗》中写到:“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像这样不加区分地把近体诗的形式一概打倒,无疑是简单化的。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诗歌就很容易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
  新诗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还鲜明地表现在新诗人与持有旧的诗学观念的读者身上。新诗一出现就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声浪;而且九十年来,质疑与责难的声音始终伴随着新诗的成长,不绝于耳。这是因为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因而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反感。诗歌鉴赏,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由诗作发出的信息,只有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才能被接收,被加工。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宏观来考察,是人类世世代代审美经验的沉淀;从微观来考察,则是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和。以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来说,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诗歌开始出现的时候。先秦时代形成的“风、雅、颂、赋、比、兴”,即所谓诗之“六义”,其影响一直绵延到今天。我国古典诗歌到唐代进入鼎盛时代,各种诗体备具,形成了完整的格局。自此以后,古典诗歌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超稳定性,即使是新诗诞生多年以后,旧体诗还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以及数量可观的作者。
  新诗的艺术上的创新与完美固然有待时日,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改变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弥合新诗,尤其是自由诗与传统的审美方式距离过远的不足,新诗人也做了不少工作,诸如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格体律诗做出的努力,尽管收效不大,但这种尝试精神却是可贵的。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新诗的草创阶段,那些拓荒者首先着眼的是西方诗歌资源的引进,但是当新诗的阵地已经巩固,他们便更多地回过头来考虑中国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衔接了。
  摘编自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有内在联系,中国现代诗人可以从古典诗歌那里学习和借鉴,但又面临着创新的难题。
  B.“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坚决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对旧诗的传统发起了抨击。
  C.我国古典诗歌有超稳定性,新诗违背了传统审美习惯,持旧诗学观念的读者无法从中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D.我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鼎盛并形成完整格局,而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开始出现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重点论述了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
  B.第二段引用胡适《谈新诗》中的话,说明当时对旧诗的抨击是过火的。
  C.第三段从认知心理学和我国读者诗歌审美观来阐明新诗遭反对的原因。
  D.文章从新诗反传统和读者诗歌审美心理结构两方面来论述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的开拓者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既欣赏眷恋又焦虑抨击的复杂态度,与他们所处的“五四”时代和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有密切关系。
  B.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可以看作是结合了人类世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与个人有生以来审美经验的总和,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C.《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金柳”与《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都表达留别之意,这种解读源于读者诗歌审美经验的积淀。
  D.何其芳、林庚等为努力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是对“五四”时代“从异域借火种”的纠正,说明当初的做法是错误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总体要求如下: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