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11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材料一: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心想如果数字的储存可以使壁画信息永远“保真”,那么就应该把所有洞窟的壁画全部转成数字保存,这一定是未来最佳的文物信息保存手段。经过不断琢磨,一个大胆的构想渐渐明晰起来:要为敦煌石窟的每一个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是釆用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使敦煌石窟所辖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及其毎个洞窟的建筑、壁画和彩塑通过转换、再现、复原,成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多种新的手段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解读、研究、保存、保护、传播、弘扬和科学管理,以达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的,这让找意识到:“用最好的技术保护莫高窟都不为过。”
“数字敦煌”包含两个方面的设想。第一,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建设。真实保存壁画本真信息,同时也可以真实反映壁画当前的状态,使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图像日后成为第一手的壁画信息资料,既可以为敦煌艺术的保存和研究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也可以为制定壁画保护的措施和研究壁画变化的原因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作为壁画保护的重要档案资料,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第二,找到一种方式,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游客可以“窟外看窟”,减轻洞窟的开放压力,真正地实现一劳永逸。
(摘编自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
材料二:
2017年8月1日,这座历时4年、投资3亿多元,以“数字敦煌”为核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正式开馆。
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莫高窟原来“进洞窟”的游览模式发生了改变。前来参观莫高窟的游客可以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艺术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可以减少对莫高窟的破坏,化解旅游参观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用数字技术很好地实现了文物保护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将艺术珍品请出洞窟。数字敦煌,会写进历史。”樊锦诗说。
2008年年底,在樊锦诗的推动下,莫高窟保护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等基础性工程外,还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现代数字科技使历经千年风霜的莫高窟进入了新时代,洞窟里的佛像壁画通过数字手段搬到了室外,实现了永久保存。
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其中数字资源制作成的两部数字电影—《千年莫高窟》与《梦幻佛宫》,讲述了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洞窟的历史,采用“数字电影+预约参观洞窟”的形式,既让游客得以尽兴,也使得单日游客总量得到控制。
不仅如此,作为考古专家,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泂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等论文,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摘编自王志琴《“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新时代》2020年第1期)
材料三: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学子,身赴大漢戈壁,艰苦奋斗,初创基业。新中国诞生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事业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弘扬传播的崭新阶段,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敦煌研究院多年来始终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要义,采取多种保护技术措施,实施莫高窟崖体和洞窟加固,抢救了许多洞窟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针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逐渐退化,采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实施莫高窟全部文物的数字化储存;为提高莫高窟保护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开启了预防性保护,建立了莫高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防患于未然。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文物本体及其环境“不改变原状”的保护精髓,真正让莫高窟得到了真实、完整的有效保护,让莫高窟“延年益寿”。
敦煌研究院还通过数字敦煌使莫高窟文化艺术走岀洞窟、走出敦煌,走近大众,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敦煌壁画艺术精品站中荚文版上线,全球可以在线共享“数宇敦煌资源库”30个洞窟高清数字图像和虚拟漫游节目,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敦煌故事”,让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求是》2020年第生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数字化手段,能使敦煌莫高窟建筑、壁画和彩塑在沙漠中永恒存在,并且可共享、可再生。
B.电影《千年莫高窟》与《梦幻佛宫》是敦煌数字化最主要的成果,有效减轻游客对莫高窟的破坏。
C.敦煌数字化保存从设想变成现实,得益于樊锦诗的远见卓识与不懈努力,她在敦煌保护史上居功至伟。
D.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莫高窟研究步入国际合作、科学保护的新阶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口述的方式介绍敦煌文物数字化与数字敦煌建设,有利于表现樊锦诗卓越的科学精神与专业素养。
B.材料二引用樊锦诗“数字敦煌,会写进历史”的话,目的是评价敦煌文物数字化的意义,将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C.材料三反复说“不改变原状”,既表明莫高窟已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也强调了这是文物保护的精髓与要义。
D.三则材料可互为补充,着重介绍了敦煌研究与数字化保护,赞扬了敦煌人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敦煌精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是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古代寺庙珍贵壁画通过原真采集,形成数据库永久保存。
B.通过全真三维模型让泉州出水的宋船在数字世界中“扬帆出海”。
C.运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赵州桥高清照片,按1∶1的比例在江南重建。
D.以“魏魏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为题的虚拟展览正式上线。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樊锦诗对敦煌保护的贡献。(4分)
5.以上三则材料中,写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抉择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