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4870字。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诗人,因其意象派诗风为人们所熟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持有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爆发的流行性肺炎给了医生威廉斯记录历史的机会。他的作品《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就是他接触和诊治传染病的证据,这首诗收录于诗集《春天与一切》。正如题目所示,威廉斯描述了这条通向传染病院路上的荒凉景象,并以此抒发自己在自然法则和人类生存方面的反思。当威廉斯说“传染病医院”时,他指的是当时单独为传染病人准备出来的建筑,而这所传染病医院很可能是现在新泽西州的圣玛丽教堂的前身,原本是安置和治疗患有传染病的病人的地方。谈及此次流感时,有学者在《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一文中猜测:“这次流感因为首先由西班牙媒体报道出来,因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流感最初是在美国军营中爆发的。”虽然这次席卷世界的流感在1920年逐渐退场,但它留下来的阴霾远未退去。
  在《自传》中,威廉斯这样记录这场毁灭性的流感:“流感袭来,我们医生每天出诊六十次。我们其中有人感染了病毒,有些年轻的医生去世了。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克制这种席卷世界的病毒。”由此可见,威廉斯是这次大规模流感的见证者。
  (摘编自陈浩然《春天里的威廉斯:值得敬仰的医生》)
  材料二: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三:
  基辛格曾说过:“中国有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战略和治国之策。”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文明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印证了基辛格的睿智。
  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指引中国在较快时间内走出困境,同时又苦人之苦、迈出国门、扶危济困的是千年文明滋养出的中国人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之时,是生命第一还是经济至上?中国先贤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疫情爆发之初,中国领导人就发出坚定而明确的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贯穿于中国抗疫行动的全程。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季度经济较大幅度下滑,这背后是以人民生命安危为首要关切的决心。
  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遭受病毒突然侵袭的中国展现了让世界瞩目的决断力、行动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中国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高度评价中国人因地制宜、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感慨道,面对无药无疫苗的困境,中国人“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饮水思源,投桃报李。对于在中国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与中国“风月同天”的人,中国都回馈以“与子同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困境中逐渐走出的中国,已经把援助物资送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感怀中国雪中送炭的恩情,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吻五星红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英、法、德三种语言录制视频讲话感谢中国帮助;柬埔寨网民用民歌《刘三姐》旋律配上柬语歌词,向中国医疗专家组表达谢意:“多谢了!多谢中国亲人们,就算没有好饭菜,却有一首家乡的歌送亲人。”
  义之所在,坚定前行。人不知而不愠。对诟病自己的人,中国也不吝伸出援手。美国医生通过视频会议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诊疗经验。中国捐助的一千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运抵纽约,州长科莫也在社交媒体上深情致谢。怀着人溺己溺、民胞物与之心,中国向许多遭疫情肆虐的国家伸出仁爱援手,却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以政治化的眼光曲解乃至诋毁。然而,中国没有因为种种杂音,就放弃对痛苦的悲悯、对生命的救助,没有放弃对人间大义的坚守。
  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小的病毒以卷席之势不分国界夺去地球村里大量生命,肆虐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把所有国家锁定在一条“生命方舟”上,世界人民面临一损俱损的困境,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命运与共的事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先贤以“天下之目”洞悉了四海繁荣的秘密,与久远以来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国人民以坚定信念,笃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路免不了荆棘,而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道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摘编自李蓉《中华文明之光在抗疫中熠熠生辉》)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威廉斯在其《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自传》等作品中对1918年的那场毁灭性的流行性肺炎进行详实记录。
  B.1918年席卷全球的流行性肺炎最初爆发于美国军营、由西班牙媒体首先报道、在1920年才逐渐退场的,但其产生的影响远未消失。
  C.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D.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包含着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B.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中国领导人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并迅速组织全民抗疫行动,成效显著。
  C.流行性病毒不分国界,但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却对中国的做法曲解甚至诋毁,对此,我们不屑一顾。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下列说法中,作为论据最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面对全球性疫情,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各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1
  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的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