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870字。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模拟预测卷9
(适用地区:山东、河北、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省份)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的肌体内似乎并无感应世纪变迁的神经末梢,新世纪诗歌仍是上世纪诗歌的延续。当代诗人仍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不是不现实,而是现实得不够。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更是外界的判断,这与诗歌的持续被冷落存在着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但我并不倾向于让作者一味迎合读者,毕竟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对作者来说,为自己写总比为他人写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书写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集中,流于表象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入字里行间。这种写作技术的进步不免让某些守旧的读者陷入失察的窘境,以至于以为这些诗不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现实持一种狭隘的理解并因此不能深入捕捉诗中的现实感。在我看来,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如果说创作是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从而认识诗中现实的过程。严格地说,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在词语中看到现实,但他可以觉察其中的现实感,即诗人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复杂态度和观念迁移,以及由此形成的赞美、讽刺、批判等不同风格。
显而易见,现实感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是客观的,现实感则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现实感固然有其主观性,但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不同的事物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就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人中间也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甚至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引发同一个诗人不同的现实感。就此而言,现实感并非单纯的主观之物,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如果说现实世界丰富多彩,那就可以说诗人的现实感变化无穷,因为有限的现实可以触发诗人无限的现实感。这正是诗多于物的一个原因。
相应地,“现实化”即“现实感”的实现方式。具体地说,“现实化”就是诗人将“现实”转化为词语的过程。这应该比单纯地说诗歌写作更准确。关于“现实化”,孙文波在2013 年底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提出,许多当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未完成的半成品。我对这个提法深有同感。当代诗给人一种草稿感,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诗的形体来看,古诗体制严整、韵律流畅,并形成了一套可验证的基本规则,诸如整齐、对仗、平仄等。作品是否已经完成,从形式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而当代诗就不行,在形体上毫无体制可言:诗行忽长忽短,随意跨行分行,诗行可合并可拆分,而且多一行少一行似乎都无关紧要。从词语运用来看,古诗中的词语既服从特定的形体,又呼应全诗的韵律,而且惊人的凝练,一首诗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美丽整体;而当代诗中的词语大多是松散的,几乎没有组织,也无章可寻。这样的东西看上去怎么都觉得是半成品。要改变草稿写作的现状,必须加强诗的形体建设,一方面可以注重分节,二行一节、三行一节、四行一节,如此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节奏,在保证内在韵律的基础上尽量让诗行彼此均衡。
(《诗选刊》 2021年6期)
材料二:
现代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现代理性求真的产物,是将神意的历史观颠覆之后,客观性原则照亮历史领域的胜利。历史主义不承认什么抽象的美,绝对的美,一切思想与精神的表现,都应该还原为历史中的具体场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其实正是在科学、理性和客观原则的不断自觉之下,渐渐颠覆了传统辞章之学鉴赏批评的求美求善取向,而渐渐走向求真求实路线的过程。鲁迅是其中的代表,他对朱光潜的批评,也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具体而言,鲁迅的历史主义体现在他将朱光潜辛苦建立的静穆美学,化为文学与社会历史中的一个美丽的误读。究其实,诗人钱起根本没有在那首省试诗中,表达什么真实的(更谈不上神秘而高贵的)情感,他所写的,一切不过是应试的话语操作而已。再来分析《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其实不过是点题:“曲终”点明了“鼓瑟”,“人不见”点出“灵”字,“江上”点出了“湘”字,说白了,这一切不过是试贴诗的格套:点题。他挖苦说:假使屈原不和椒兰吵架,却上京求取功名,我想,他大约也不至于在考卷上大发牢骚的,他首先要防落第。
这就表明,省试诗是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同时也就表明,朱光潜所做的解释,并不符合文学史的真相。倒是钱起下第后,写《下第题长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有了真实感情,因为,这是真实生活中的牢骚。
(摘自《江海学刊》,2006年3期)
1. 【考点:内容理解】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的作者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是从读者对诗的评价同诗作者的自我感觉不同的角度上说的。
B. 作诗和读诗是不同的过程,作诗是诗人将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换成词语,读诗则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C. 材料一的作者之所以认为许多现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主要是因为现代诗的形体毫无体制,现代诗的词语大多松散。
D. 传统的辞章之学在对诗的鉴赏批评上取向于求美求善,而真诗的现代性则走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求真求实的路线。
2. 【考点:理解概括】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世纪诗歌之持续被冷落,在于读者认为现实得不够,而作者却并没这种自觉。
B. 新世纪诗歌的作者应该让读者通过诗歌觉察到自己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和态度。
C. 为了增强现实感,新世纪诗歌必须注重分节,既保证内在韵律,又尽量让诗行均衡。
D. 作者认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并没有表达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情感。
3. 【考点:论证特点】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当代诗人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现实得不够”不一定是作者的自觉。
B. 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读者与作者之间虽然紧张,但作者不能一味迎合读者。
C. 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读者再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D. 材料一的作者认为诗人的现实感变化之所以能无穷,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4. 【考点: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考点:归纳概括要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第一段是说“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其实正是在科学、理性和客观原则的不断自觉之下,渐渐颠覆了传统辞章之学鉴赏批评的求美求善取向,而渐渐走向求真求实路线的过程”,说的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并不是说真诗的现代性“走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求真求实的路线”。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表述犯了绝对化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是说“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用的是“未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沸腾的梦
杨 刚
我欲有所歌,有所鸣颂,但是我一开口,在声音没有走出喉腔以前,眼睛已经被泪水灌满了。我在泪水中凝视,似乎见着了许多许多的异象。我将怎样说明我所见的那一些辉煌事物呢?我或者应该名之为梦,或者竟为那乩盘沙上,被莫名的魔力所中的乩头,写下我茫然而确切的真实。
我听见一个婴儿的哭声,那声音异常温柔而坚决,它单调的叫,叫,叫。没有高低,没有抑昂,没有起伏。它只表现一个单一的要求。这要求赤裸裸连绵不断的在我耳轮周旋环绕,它永不会软化低弱下去,变成为乞求的哀声。我注意的听,受感动的听,焦躁的听,乃至于我听得烦恼,听得全身发热,心房诘问似的颤跳,我的肌肉似乎在我的骨,上啮嚼,使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