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590字。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对于个人的防灾应急能力,当满分为10分时,受访者平均给自己打出6.7分,79.8%受访者打出8分及以下。上述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公众对灾害的重视程度需要提高,防灾应急能力不足的短板有待拉长。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虽然通过网络、图书刊物等途径了解了一些应急技巧和防灾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会用、善用,关键时刻能不能派上用场,仍是个问题。因此,提升大众的防灾应急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曾提议提高公民防灾应急能力,建议将应急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实施全民化应急教育、推行整建制应急管理培训、推进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的人才储备等举措,推进国家应急管理教育全民化、体系化、专业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公众的防灾应急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付出努力,采取有力行动。
  各地在开展防灾应急培训时,不仅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防灾应急知识,更要通过开展实实在在的应急演练,把公众从知道防灾应急知识的层面,提升到切实领会并运用的境界。比如,2021年5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应急志愿者人数将占全市常住人口1%以上,引导志愿者积极完成“16小时演练+32小时培训+48小时服务”的年度目标。它是以应急志愿服务为抓手,拓宽公众参与防灾应急工作的路径,营造“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促进公众防灾应急能力持续提升。北京在提高防灾应急能力方面出台的政策,其他地方可以参考。
  人人学应急,应急为人人。每个人都应将提高防灾应急能力视作一门人生“必修课”,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防灾应急教育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这样一来,平常时刻就能远离风险;到了关键时刻,则可以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摘编自威利《提高防灾应急能力应成每个人的必修课》)
  材料二:
  突发事件,古来有之。自然界有风霜雨雪、水火雷电、地震海啸等天灾。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防灾应急文化。
  有突发事件,就会有预防和应对。先人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感人传说和都江堰、郑国渠等伟大工程的例证,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积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思想、理念、谋略、方法,这就是防灾应急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汉刘向在《说苑•谈丛》:“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这说明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再如《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说明要完善预案,保障有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并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蕴藏着大量防灾应急的优秀文化。
  弘扬防灾应急文化,有利于认识和把握防灾应急规律。我们在多年应急管理实践和防灾文化研究中,将防灾应急的规律总结归纳为:应急管理是一个过程,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相适应的有防、救、建三项任务。在防灾应急这个领域,防患于未然,消祸于未萌,是最高境界;灾害一旦发生,损失就不可避免;恢复重建,投入加倍,而生命的损失不可挽回,更无法用金钱计算……“防为上,救次之,建为下”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防灾、减灾和救灾,也同时适用于其他领域。无论一人、一家、一组织、一团体,乃至政党、国家都应当遵循。
  弘扬防灾应急的文化,有利于推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防灾减灾教育,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现代科技方面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国在防灾、应急、安全的历史渊源、理论观点、谋略方法等传统文化方面,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论述之精辟,是无与伦比的,这方面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防灾应急体系,更加有效地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防灾应急文化,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防灾应急体系框架已经建立。防灾应急各项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要学习掌握、加深理解、自觉运用相关法规和预案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政策措施。
  加强防灾应急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起着关键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对防灾应急工作在思想上的重视,是加强防灾应急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解决的,不是具体的专业问题,主要是要解决防灾应急的思想、观点和理念问题。当今时代,党和政府重视防灾应急工作,加强对防灾应急工作的指导。
  人民群众是防灾应急的主体,其防灾应急意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为关键。提高全民防灾应急文化素质,普及自教互教常识,是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减少灾难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防灾应急文化的建设,起着基础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防灾应急思想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活动的记录和记忆,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给我们借鉴、启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认真传承。
  (摘编自陈荣《弘扬防灾应急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公众对灾害还不够重视,应对能力不足,有些人虽然了解应对灾害的方法,但关键时刻不一定能救急。
  B.近年来,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曾提议:要长期付出努力,采取有力行动提高公民的防灾应急能力。
  C.我国自古以来遭受过许多自然灾害,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灾应急经验,我们的祖先创造出博大精深的防灾应急文化。
  D.中华民族屡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而没有衰败,并推进了历史发展,这与拥有大量防灾应急的优秀文化分不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升公众的应急意识和防灾应急能力,短时期内不可能完成,招收应急志愿者进行应急服务则是应对的主要途径。
  B.我们把应急管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任务,防灾应急的最高境界是“防”。
  C.我国在防灾应急传统文化方面落后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防灾减灾教育、应急体制等值得我们学习。
  D.各级领导干部在防灾应急中虽不能解决专业问题,但只要他们负起责任,就能减少灾害损失,全面战胜自然灾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民群众是防灾应急的主体”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要学习掌握、加深理解、自觉运用相关法规和预案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政策措施。
  B.很多人通过网络、图书刊物等途径了解一些应急技巧和防灾方法,积极主动参加各类防灾应急教育培训。
  C.在应急状态下,要确保在灾难发生时,救援人员能在较短时间内到达灾难现场,积极开展灾难救援工作。
  D.全民拥有防灾应急文化素质和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减少灾难损失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诗经》中所说的“(鸟)迨天之未阴雨,彻(取用)彼桑土,绸缪牖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散文目光 余秋雨
  我原本的专业,是世界戏剧学,兼及国际人文美学。直到我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没有写过一篇散文。
  写散文的起点,那篇《因爱而勇》里约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什么都错,而且错得愚蠢、可笑、荒唐。对比的坐标,全在西方。
  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