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04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以食为天”,普通民众对饮食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于传统儒家礼乐文化而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然而,这种历时悠久、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是否就说明了中国饮食的共食制已经拥有了最大的正当性呢?
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可谓是“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而寒,共饥其饥”。采集的食物也是共同所有,食物通过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种饮食模式持续时间十分漫长,即便是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集体生活形式开始向家庭生活过波,氏族内部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也没有被改变。
等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饮食传统,这种饮食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中期。《后汉书.逸民传》中所记录的孟光与梁鸿夫妻俩“举案齐眉”的典故,可谓是对平民日常生活饮食方式的一个侧面写照。
魏晋南北朝,少敛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高桌大椅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围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种气氛而已。实际上,在一些晚唐五代的上流阶层饮宴场合中,基于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观念,还是会在筵席中实行分餐制,是否“经济”反而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南唐《韩熙载夜安图》里面就保留了生动的古代饮宴的分食“现场”。
到了唐末宋初,食材的多元化、烹任样式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含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这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美食开始从豪门贵族走向街头百姓,从琳琅满目的给实到贴近民众的茶楼酒肆,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百姓的饮食活动。而且不管是何种饮食情境,但凡是有客人上门,“好客”的中国人常会以丰盛的菜看来款待客人,席间主人还会“劝菜”,既是主人害怕客人因为过于谦逊而吃不到关食的缘故,也是主人表达视乎远客为自己人,并不见外的一种情感流露,通过“共食”这一中式饮食风俗习惯,主客之间的距离一下就被拉近了。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日常的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的公共宴饮,中国饮食方式从分食制逐渐变成以共食制为主,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饮食习俗。“共食制”不仅仅只是一种基于经济的考虑来合力分享丰富美食,更是一种“平等”姿态的体现,正是有这一层传统文化的人情底色,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共食制仍然符合多数普通民众的饮食就餐观念。在当代公共生活中,饮食风俗也将在现代卫生与身体观念的影响下,通过民众的传习与接受,不断潜移默化,从而形成一套契合当代中国人的饮食实践模式。
(摘编自林海聪《分答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饮食是中国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民众的生存,也是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的根基。
B.史前氏族文化阶段人类共同劳作,实行分食制;商周时席地而坐和魏晋南北朝时围桌而坐,是共食制。
C.唐末宋初,我国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的改革与餐桌菜色的非富、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有关。
D.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日常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公共宴饮,中国人都会选择共食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总( )(3分)
A.文章肯定饮食的作用并按历史顺序来论述我国饮食方式从分食制向共食制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次引用文献资料都是为了论证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是分食制,增强文章说服力。
C.文章从历史发展、共食优点等方面回答了中国传统的共食制是否具有正当性的问题。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问题,再以史实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并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可以带来饮食习俗的变化,比如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由分食变成共食就是这种变化的结果。
B.晚唐五代虽已出现高桌大椅,但当时上流阶层的筵席中仍有分餐制,这与他们的地位、身份不同有关。
C.共食制成为中国人主要的饮食方式,有历史演变过程的选择,有基于经济的考虑,也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
D.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当下,共食之余提倡使用“公筷”,情感与卫生并重,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记者近日专访了92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
文汇报:在五育中,劳动教育被一些老师认为很重要,也最难,但一度不被重视,您觉得这个难题的症结在哪?
于漪:从事教育的人,秉承正确的理念是最重要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什么是最根本的、必须要抓住的问题?答案很明确,要做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