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440字。

  2021年湖北省高三年级十一月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文本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在这场战争中,魏巍、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 了前线,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团圆》等真实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 作品所承载和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和抚慰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也极大地调动并激发了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70 年来,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也时时牵动着后辈作家们的目光,新的作品不 断涌现。
  简要梳理,不难发现,随着历史语境和文学潮流的更新、嬗变,不同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
  创作在观念、主题、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亦表呈出不同的面貌,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 始终不曾中断;不同年代的作家对这场战争的接续书写,最终汇聚成刻录英雄壮举、鼓荡时代精神 的文学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继承了解放前的革命文艺传统,它首先是一场主题性、组织 化的文学创作运动。在物质匮乏、保障艰难的情势下,经由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抗美援朝战争 文学创作弘扬了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一般而 言,小说创作往往需要与事件拉开一定时间距离,需要通过想象、虚构的文学形象来表达。因此, 这一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较大落差。一方面,创作热情高涨,小说数量大; 另一方面,小说的艺术质量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准。有的小说中,英雄人物形象单薄、性格单一, 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精细描写略显不足,存在一定的模式化与概念化问题,这些现象在当时就被批 评为“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生活与人物”。整体而言,组织化、一体化的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文学资源,有效且有力地完成了对于家国主题、崇高意识、爱国精神的叙事和表 达。
  新时期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融入战争文学的宏阔主题和视域,受到“人”的文学 思潮影响,表现重点也由集体主义的、大写的“人”变为更加人性化的“个人”,创作主体普遍更加关 注战争境遇下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状态和心灵世界。有的小说采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父 辈的故事,通过“父”与“子”的对话,将战争与人的命运关系引向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对人的命运给 予更深层次的观照。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 21 世纪,一批怀揣使命与责任的军旅作家基于对更多抗美援朝战争的历 史资料的掌握和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重新燃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激情。从传统的报告 文学到新崛起的非虚构写作,从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渐趋活跃。 王树增在 1999 年创作出版了长篇非虛构文学《远东:朝鲜战争》,渴望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细腻书写, 找到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创造这场无与伦比的战争奇迹的秘密,进而呈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志与心灵 史。王筠在 2011 年、2019 年分别推出了长篇小说《长津湖》与《交响乐》。《长津湖》聚焦于抗美
  援朝战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长津湖之战,《交响乐》则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全过程。志愿 军是如何在超出人类极限的极端恶劣环境中创造奇迹的?这一问题成为这类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 叙事作品的主线,笔者将其称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再主题化”。王筠在塑造人物时总是
  让他们贴着读者走,读者仿佛零距离接近人物、零距离贴近战争,感受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改 变。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因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作为一场战争,它已远去;作为文学题材,它历久弥新。从规定主题的集团化冲锋,到“背景化”
  写作,再到“再主题化”叙事,70 年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因应着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 展逻辑,表达了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了高蹈且深邃的战争史诗,鼓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时
  代强音。
  (摘编自《解放军报》2020.10.28《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鼓荡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文本二: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影院里,观众的 反应更是令人动容。有观众在影片结束后肃然起立敬礼,向影片中的英雄先辈们致敬;有观众看完
  长达十几分钟的字幕后仍然久久不愿离去。 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而这一次,《长
  津湖》再次以史诗巨制的规模对准长津湖战役。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
  肉。对此,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 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
  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 意义。”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影片创造了以伍千里、伍万里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这个基 础上,再放进宏大背景和历史人物,如抗美援朝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英雄群像等, 最终构成了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的虚实结合。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
  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总监制黄建新表示,“每个 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里既有雷公、梅生、伍千里这样 的老兵,也有伍万里这样的新兵。我跟饰演伍万里的易烊千玺说,你是一个具有成长变化性的人物, 这个人物的底色就是质朴、倔强和野性,具有这样性格的人上战场才有可能去打仗,才能表现其英 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10.11 《<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
  成就。 B.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基于对更多信息的掌握,开辟了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
  视域。 C.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就是用文学来表达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民族史诗,鼓荡
  时代精神。 D.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并没有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克服了不利因素,起到了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
  要作用。 B.文章既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的成就,又指出它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C.电影《长津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如通过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倔
  强、野性。 D.导演陈凯歌认为,能否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战争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了鲜活
  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都没有太大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与新时期以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理念相悖的一项是(3 分) A.1952 年 3 月 22 日,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与彭德怀见面。基于会见内容的丰
  富和主人公的感染力,巴金写下了战地通讯《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B.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将前线战役与后方建设连缀铺开,既写英雄人物杨雪、徐芳和郭祥等 人的模范事迹,也写他们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
  C.西元的中篇小说《死亡重奏》中濒死的憨厚的“河南农民”士兵上官富贵救助美军俘虏,“咱 们有一口吃的,就得给他一口,你忍心把一个大活人给饿死”是出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 D.孟伟哉的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对女军医欧阳兰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美好进行了富于激
  情且精准细腻的描写。
  4. 请简要论述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 分)
  5.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艺创作历经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①
  美国  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 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 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
  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来由。” “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