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840字。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伴随着网络自创语言走红的,还有各种爆款方言,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回答这些问題,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美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面向普通话方言乃至外语多语并夺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眀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的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里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裏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节选自饶高琦、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光明日报》2021年6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的方言具有种类繁多、差异巨大的特点,甚至东南地区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B. 方言和普通话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因此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
C. 全球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导致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
D.共同语来自乡土语言生活,方言是它的根本;我们不能忽视一些“方言梗”将方言低俗化的隐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引出本文论题后,阐释了汉语的特点。
B.第二段围绕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话题展开论述,分析了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文章指出“方言梗”流行是方言活跃的表现,无须过分担心,还指出要避免其负面影响,论证严密。
D. 文章以林宝用上海话演绎流行歌曲受到好评的事例,证明“方言梗”占据了短视频平台半壁江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既可应对我国当前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有利于方言文化保护传承。
B.方言文化保护传承依靠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积极使用和传播,方言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C.不是所有的方言都包含民俗文化,我们在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时,要注意挖掘并展示其地域文化之美。
D.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关系非常密切,方言文化得不到保护和传承,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去贸易全球化、去科技主导化愈演愈烈,“内循环”概念被提升到如此高度,显示了高层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判断。
什么是内循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掘内需潜力,合理调配资源,实现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让我国发展内循环具备足够底气。“内循环”这一概念的提出,必将为金融、旅游、汽车、教育等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各地经济发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