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567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必须将姓名、学籍辅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活动的丰富,印刻着人的思想意识、性格秉性、活动轨迹等各方面信息的数字自我应运而生且变得日益“丰满”,但也因为“发育”得太快,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诸多畸形,凸显了数字自我异化程度的加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数字自我“碾压”现实自我。当前,网络“自媚”现象愈演愈烈,很多网民耗费大量精力财力“美化”数字自我,涌现出海量“蛇精脸”“网红妆”等与现实自我大相径庭的同质化数字自我。有很多网瘾沉迷者在游戏中夸张奔放、英勇神武,但现实中却腼腆内向、懒惰消沉。还有众多网民被智能设备绑架,长期脱离现实生活,沉浸在网络活动中不能自拔。不论是“刻奇”“自媚”还是沉迷,不少网民已产生“我就是游戏中的'我’、现实的我远不及虚拟的'我’、我要成为网络中的‘我’”等想法,久而久之变得厌弃现实自我、逃离真实生活。
虚假、多重数字自我遍布。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身份和角色可以相对自由地塑造,且难以识别和追溯,滋生了众多身份不明且角色多重的数字自我。“多机多卡多待”直接衍生出了“多号多身多面”的“数字众生”很多人刻意隐藏现实身份,制造多重数字角色,把网络空间中“肆意妄为”的惯性也延伸至现实生活中,逐渐模糊了现实和网络的界限。由此,电信诈骗、网络欺诈、盗用冒用他人账号等行为屡禁不止,“被代言”“借身份”等现象屡见不鲜,还出现了一些“李鬼遇上李鬼”的假数字自我之间的“翻车事件”。
数字自我的分裂和迷失。在互联网时代,数字自我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却使之成为异已的对抗性力量,分裂为自我的对立面。很多网友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保持理性的自我,但在网络空间中却易受裹挟而表现出“盲动主义”。还有的人置身信息洪流产生自身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大幅提升的幻觉,或是因网络生活的便捷而出现“无所不能”的错觉“宅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盛行与此不无关系。更有甚者,为博眼球,吸流量,不惜自毁形象,为“泛娱乐浪潮”推波助澜,制造出一些有失道德和体面的负面事件
数字自我异化,根源于人的网络实践活动异化。网络实践,本来是人们利用数字化中介从事的主体性的发挥自觉能动性的新实践方式,但随着网络应用、内容、终端的剧增,很多网络行为日益被平台和算法所引导,信息交换被无关信息和雷同信息所扰攘,社交活动更多被陌生人社交和人机互动所挤占,时间和精力愈加被网络游戏和视频直播所分散。随着网络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在网时间的持续增长,数字自我将愈加“壮大",如果任由其“畸形”发展,将造成数字自我与现实自我更加明显的反差,可能更加排斥现实自我,并逃离现实生活,在制造与经营多重数字自我的过程中彻底速失。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和阻碍人的数字化生存发展。
纠正数字自我异化需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从组织和社会层面来讲,需要绵绵用力提高社会整体数字化技能和素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监管及治理法规,坚决遏制平台“流量为王”,严厉打击利用虚假数字自我从事违法违规的行为,总体上提升对数字自我的治理水平。对于平台方来说,作为网络运营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则应承担起应尽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对数字自我的甄别,认证和信用评估,利用技术优势有效引导和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网民自身必须加速主体觉醒,强化让网络服务人而非异化人、让技术造福人而非裹挟人的认识与能力,全面提升识网、用网、适网水平,网民个人要主动提升网络道德,自觉遵守网络规约,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和发展趋势,努力调适线上与线下的关系,用自省自控自律将数字自我导向健康发展,实现从被动地“活着"转向智慧地“生存”。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29日 高宇)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信息技术“发育”得太快,导致许多令人担忧的畸形出现,也导致数字自我异化程度加深。
B.网民一旦产生“我就是游戏中的‘我’、现实的我远不及虚拟的‘我’,我要成为网络中的‘我’”等想法,就会厌弃现实自我,逃离真实生活。
C.电信诈骗、网络欺诈、盗用冒用他人账号等行为,“被代言”“借身份”等现象,“李鬼遇上李鬼”的乌龙,都是数字自我的分裂和迷失的体现。
D.数字自我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有些人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将其看成对抗性力量,对立抗拒,不相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开宗明义先阐释“数字自我”的本质及来源,然后指出由于“发育”过快而出现诸多畸形,提出问题,引起后面的议论。
B.文章用三个并列段落概括数字自我畸形的突出表现:数字自我“碾压”现实自我、虚假多重数字自我遍布、数字自我的分裂和迷失,指出了畸形发展的严重危害,意在引起足够的重视。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将数字自我异化迷失的种种现象罗列出来,让人们充分认识事态的严重性,为后文问题的解决铺垫蓄势。
D.文章结尾分别给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网民个人支招,意在遏制数字自我的异化迷失,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彻底解决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世界里美化修饰自己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用伪装出来的“蛇精脸”“网红妆”混淆视听,坑蒙拐骗,危害他人或社会必然会堕入犯罪的深渊。
B.“多机多卡多待”的技术条件使有些网民“多号多身多面”成为可能,也就为有些人隐藏真实身份,实施违法犯罪提供了帮助。
C.“宅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盛行与有些人在信息洪流中,认为自身认知能力爆棚,或因网络生活的便捷而出现“无所不能”的错觉有很大的关系。
D.网络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在网时间的持续增长,将会加剧数字自我的“畸形”发展,使有些人与现实中的自我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1年)》日前正式发布,旨在梳理我国财商教育发展现状,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白皮书》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正在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关注各类理财、投资产品,财商教育市场正逐渐趋热。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加之巨大的财商教育市场需求,财商教育开展适逢其时。
《白皮书》还指出,客观来看,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仍有大部分人群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且投资行为非理性特点突出。近年来,“非法集资”、“P2P 爆雷”、“保健品骗局”等问题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