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50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读鲁迅?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为了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很多,但鲁迅很特别,他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思考,不是书斋中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带有痛切的感触,从生命体验总结的人生智慧,读鲁迅和学文化的概论不同。
读鲁迅可以提供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和方法,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才比较辩证。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他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强调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往往都是活在“同温层”,活在朋友圈,见不得不同的意见,也拒绝不同的信息,以为我们无所不知,其实很封闭、狭隘、夜郎自大——这些鲁迅都批判过。所以,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庸常和习惯,突破“同温层”阅读,用超越的眼光看世界,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学习鲁迅做人,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我们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获取人生的动力。
(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温儒敏:青年人为什么读鲁迅?》)
材料二:
东方历史评论(以下简称“东”):最近关于鲁迅您在思考什么?
钱理群(以下简称“钱”):近年来我对鲁迅的研究不是太多,更关注的是鲁迅的当代意义,更具体的是在青少年中讲鲁迅,引导青少年读鲁迅。
东:那您觉得鲁迅对于此刻,21世纪初期,最迫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钱:鲁迅对于现代中国是一种当下的存在,是“正在进行时”的存在。在当下的中国,鲁迅是一个很好的批判性资源。如何看中国?怎么看待中国的改革?怎么了解中国的国情?鲁迅都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我常常从鲁迅那里寻找资源,因为第一,他是原创性的;第二,他是源泉性的。我经常讲,鲁迅相当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
我认为鲁迅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现在的教育界不断地出现"把鲁迅赶走"、赶不走也要淡化的趋势,但是我一直在做一个实验:青少年怎样接受鲁迅?接受鲁迅后有什么变化?我到三个中学开选修课,效果都非常好。中小学教师中有理想、有良知的,都很爱讲鲁迅,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我的教学经验都证明了,青少年接受鲁迅后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鲁迅只能给你启发,不能给你答案。鲁迅已成为一份公共财产,我相信所有的鲁迅的阅读者,甚至是中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都能有发挥的余地。
东:您怎么看鲁迅的杂文?
钱:我们对鲁迅的杂文注意得不够。大家总觉得杂文是现实的反映,时间久了,对现实就陌生了,其实不是这样。鲁迅的杂文里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两大特点: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是深入人性的深处。我最近有一个演讲——“和青年一起读鲁迅杂文”,谈鲁迅杂文的特殊性,对当代的意义,还有鲁迅杂文里的思维方式——他怎么看这个世界。对青年人的教育不一定要把某种结论强加给他们,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怎么看世界的独到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重庆一诊公众号《不应该被遗忘的鲁迅》)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被选入了语文教材里。喜欢他的读者是那么多。鲁迅作品的受人欢迎,有多种原因。那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真实地还原了现存世界的明暗,对生命的痛感的描述是前无古人的,那大概是受到了尼采、安德烈夫、迦尔洵的影响。在那些奇异的文本里.)还有着冷热相间的幽默,以及精神的穿透力。西方学者的逻辑的力量也呈现在那里。更重要的是,鲁迅所写的文字,都是个体生命的无伪的袒露,自己的困惑不安以及不甘沉沦都闪现其间。中国几千年的读书人,敢于暴露世界和自己的,向来少之又少。所以茅盾和瞿秋白都感叹鲁迅作品的深邃,以为无论在精神的“深”还是艺术的“新”上,都是当时的任何人所不及的。
将鲁迅的作品引入教科书里,是几代有识之士的选择。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张中行这些语文教材的编辑大家,都对鲁迅推崇不已。我记得叶圣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鲁迅的作品,赞佩其冲出古文的束缚的智性,是可以做学生的示范的。张中行在《文言与白话》一书里讲文章的章法,多举鲁迅的例子,用以证明文法精妙的缘由。向中学生推荐鲁迅,是知识界自发的事情。那些有识之士,从鲁迅的文字里发现了弥足珍贵的因子,把闪光的文本介绍给青年,至少可以让他们懂得创造和审美、爱心与责任的价值。
(摘编自橙子辅导《别样鲁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称鲁迅为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第一人”,不仅因为他知识结构全面,更因为他的思想方法辩证。
B.阅读并学习鲁迅,虽是“思想爬坡”,但有助于避免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惯性化,使思想不至于庸俗浅薄。
C.鲁迅的作品很早就被选人语文教材且读者众多,茅盾和瞿秋白也因此感叹鲁迅作品的深邃,认为当时无人可及。
D.三则材料都谈及引导青年人阅读鲁迅的重要意义,材料一、二偏重于思想性方面,材料三则偏重于艺术性方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就能克服在文化问题上的粗糙思维,找到打量世界的新角度。
B.钱理群把鲁迅比作莎士比亚、泰戈尔等,是因为鲁迅和他们一样,能为后世提供丰富的认识资源。
C.从钱理群到中学开选修课的实践经验来看,鲁迅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应被合理利用而不是被“赶走”。
D.鲁迅作品中有对人性的洞察,有对世界和自我的剖析,因而显现出思想的“深”和灵魂的“真”。
3.下列鲁迅的名言名句中,不能体现其"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的批判性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摩罗诗力说》)
B.从来如此,就对么?(《狂人日记》)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D.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忘却的纪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