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770字。
高2021级高一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须知道“仁”的基本含义。然而,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孔子“仁”却有不同的认知。根据《论语》中孔子对“仁”的相关解说,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即“爱人”,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即“克己复礼”,也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诸如此类,所说不一。这样的状况,对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巨大的遗憾。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条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认为“仁”是“爱人”的观点带有很大普遍性。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就认为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笔者认为以“爱人”释“仁”稍嫌不足。其一,“爱人”的含义里没有“己”。“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字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这里的“人”指他人。一个人能够关心和爱护他人,这是好事,但是自己内心有没有爱呢?“爱人”一词里是反映不出来的。但“仁”的内涵里面恰恰包含了要爱人首先自己得有爱、得有仁心的意思,而“爱人”一词显然没有这层含义。其二,“爱”不能用善恶来规定,从而不能体现出“仁”的本质。“爱”这个字概括性太强,单用“爱”这个字不能反映出爱的善恶。“仁”作为孔子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首先是善的,这是最基本的,而“爱”这个字恰恰不能体现的就是善恶。比如关爱别人是好事,但是过度的关爱岂不适得其反?但又不能说过度关爱为恶。正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用概括性强的“爱”来规定“仁”有所不足。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条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事实上“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并不是出自孔子,并且“克己复礼”是践仁,即实现“仁”的根本途径,而不是“仁”本身。《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对灵王”条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是引述“古志”之言;楚灵王因为没有“克己复礼”,没有做到“仁”,所以最终遭遇乾溪之难。
《论语•雍也》“子贡曰”条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张岱年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论语》中孔子给出的最确切的关于“仁”的解释。首先,“夫A者,B 也”正是古人定义概念的惯用格式。其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含了关于人己关系的一种重要观点,即确认自己是人,亦确认别人是人;肯定自己有立、达的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这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原则,也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最后,“爱人”是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最简明的高度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方面的陈述,而“克己复礼”则是一项道德修养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仁”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对其基本含义理解上的分歧导致我们无法继承孔子的思想。
B.文章认为单用“爱”不能反映爱的善恶,过度关爱会起反作用,用概括性强的“爱”来规定“仁”不全面。
C.大家都认为《论语》中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但张岱年认为孔子曾明白地界说了“仁”的含义。
D.作者率先提出了“克己复礼”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的观点,认为用“克己复礼”定义“仁”不恰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方克立的观点旨在说明“‘仁’是‘爱人’”的说法与《论语》中有关“仁”的解说高度一致。
B.文章提出人们对“仁”的认知存在差异的现实后,着重分析了几家的不同观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左传》的记载表明,“‘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并不是源自孔子,但是得到了孔子的认同。
D.对于各家对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的相关解释,作者没有全盘否定或肯定,这体现了文章的辨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孔子“仁”本义的理解认知不同,这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B.“爱人”的含义里没有“爱己”这一层意思,这是文章认为不能以“爱人”定义“仁”的根本原因。
C.张岱年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原则,是孔子“仁”的中心含义。
D.张岱年先生判定《论语》中哪种对“仁”的相关阐述为孔子对“仁”的界定,定义形式是其依据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经济圈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粵港澳大湾区之后,中国的“第四极”,成都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次被赋予国家战略使命。2021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极”,将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