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190字。

  广东省四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艺术真有些儿奇妙: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绘画,讲到远近法差不多没有一幅不错。《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中就可看见许多显著的远近法错误的实例。这种画犯着种种错误,画中没有眺望的中心点,画家没有一定的立场,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分别地观察各物的形状,局部地描写出来,凑合而成一幅绘画。我选出上述图册摹写其中之一的大体轮廓如下面图(图一)来,依照西洋的画理而另拟远近法正确的图(图二),比较观察,始知这差异乃由于东西洋艺术的性质根本不同而来。
  试比较观察前面的第一图(仇英原作)与第二图(依西洋画法改作),最初所得的感觉,后者就是现世常见的景象,前者便似“别有天地非人间”。后者是事实的,前者是虚构的。第一图所表现的,似是我们读了《西厢记•惊艳》一出后闭目想象所见的普救寺的光景。第二图中所表现的,却是我们身入灵隐寺等处时实际看到的光景了。西洋美术自古注重写实。希腊时代的神像雕刻,都依照人体解剖学。文艺复兴期的画家都讲究远近法。东洋艺术的态度则不然,一向注重空想,绘画当然也不务写实,而描摹想象中的情景。想象的世界中,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右。这犹似做梦,昔人云“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伏在斗室中描山水图的中国画家,正同这相思家一样。做梦一般地飞绕天涯而眺望景物,把不同时所见的光景收入同一幅画中,上下重叠地描写的便是山水“立轴”,左右连绵地描写的便是山水“图卷”。立轴是像两个黄金律长方形相连接一般狭长的一条纸,山水可以重重叠叠地画上去,仿佛飞机中望下来所见的鸟瞰图,而各种景物又都可作平眺形。图卷有横长数文者,一丘,一垒,一桥,一亭,连绵不断地画过去,比回旋照相镜头所摄的大团体摄影收罗更广,而各部又都可作正眺形。洋画创作的时候,首先必固定自己的立场,而规定画的中心点。务求其肖似实景,与我刚才第二图时同样态度。这可说是实景的背摹或仿造,与中国画的想象性质完全不同。现在从表面上拿西洋的画法来规律中国画,当然可指摘其远近法的错误,而见其为局部凑成的不统一的绘画。但就根本一想,这远近法的错误与画面的不统一,正是中国画的特质所在。利用错觉而在平面的纸上假造立体形的远近法,原是西洋艺术上的事。这在图画教科及实用美术上固然是很重要的法则,但不能拿来规律崇尚自然而取综合式的中国古代艺术。
  (摘编自丰子恺《认识绘画》)
  材料二: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
  西洋绘画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希腊的雕刻与建筑。以目睹的具体实相融合于和谐整齐的形式,是他们的理想。近代绘风更由古典主义的雕刻风格进展为色彩主义的绘画风格,虽象征了古典精神向近代精神的转变,然而它们的宇宙观点仍是一贯的,即“人”与“物”,“心”与“境”的对立相视。
  而这物、我对立的观点,亦表现于西洋画的透视法。西画的景物与空间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由一固定的主观立场所看见的客观境界,貌似客观实颇主观(写实主义的极点就成了印象主义)。就是近代画风爱写无边天际的风光,仍是目睹具体的有限境界,不似中国画所写近景一树一石也是虚灵的、表象的。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大的诗情画境。所以它的境界偏向远景。在这远景里看不见刻画显露的凹凸及光线阴影。一片明暗的节奏表象着全幅宇宙的氤氲的气韵,正符合中国心灵蓬松潇洒的意境。故中国的境界似乎主观而实为一片客观的全整宇宙,和中国哲学及其他精神方面一样。
  中国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跳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方立轴以揽自上至下的全景。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全幅的气韵与节奏。西洋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至远的真景。而光与阴影的互映构成全幅的气韵流动。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远近法的西洋画理衡量,很多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错误显而易见,对于中国国画的这种不足,作者深以为憾。
  B.丰子恺借助蔡写的两幅图说明了中西方绘画在空间展现上的不同,指出中国绘画的自由度高于西洋画。
  C.中国画的山水立轴或图卷,很容易使观者联想到“关山万叠”“云树千重”“碧波千里”等诗文用语。
  D.西洋绘画中贯穿的宇宙观点始终是一致的,即“人”与“物”。“心”与“境”的主客观对立相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绘画上的种种错误主要是由画家缺乏西洋画理、绘画没有固定的立场造成的。
  B.西洋画根基于雕塑建筑,中国画根基于哲学。两者的差异源于对空间法则的重视程度,难论高低。
  C.西洋画的透视法貌似客观实颇主观,中国画的透视法观照整体的动态自然,似主观而实客观。
  D.中国绘画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影响了中国心灵蓬松潇洒的意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展现中国画的特质的一项是(3分)
  A.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528.7厘米X24.8厘米的横幅长卷,全景式描绘了三大空间场景。
  B.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将五个时间段的叙事性场景描绘在一幅画面中。
  C.东晋顾恺之仰慕曹植的《洛神赋》,遂绘制出名画《洛神赋图》,活化了洛神的绝世之美。
  D.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几点墨色和几笔水纹,但却营造出烟波浩渺的动人意境。
  4.材料一是怎样论述中西绘画的不同的,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文本内容,从材料三两幅绘画作品中任选一幅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粮食的故事(节选)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