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725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2月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文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第二是新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让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三:
  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法治则适合于变迁很快的社会和时代。社会情态改变了,秩序类型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在“礼治秩序”这一面,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是礼,维持礼的力量则是传统和习惯;礼对于人的约束是内在的,即人通过教化而主动地服膺于礼;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和克己,依靠调解来解决纠纷;打官司被视为丑事,讼师更为众人所不齿;与这种秩序相配合的是一个缺少变化的社会,或者,用更加确定的说法,一个前现代的社会或传统社会。而在“法治”这一面,基本的规范是法律;法律靠了国家力量来实施,从外部对人加以约束;法律着眼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因此鼓励人们主张各自的权利,亦不以涉讼为耻,相反,专门的法律家,如律师,在这样的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自然,与法治相配合的社会是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即我们所谓现代社会。
  现代的司法制度已经引进并且推行下乡,乡土社会中人的组织、行为和观念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把现代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之外,还应当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有一番改革。因为,归根到底,只有破坏了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才可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节选自梁治平著《法律史的视界。从“礼治”到“法治”?》,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和“法治”一样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B.在乡土社会中,个人服膺于传统规则,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D.礼制社会中刑罚的用意是以儆效尤,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同时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而现代社会的法官不负责教化人,并不考虑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
  B.现代都市社会讲个人权利且受国家保护,所以法律的效用只在于厘定权利,不在分辨是非。
  C.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D.虽然现代社会变迁很快,更讲个人权利,需要法律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直接表现材料三划线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B.中国传统社会趋于静止,比较缺乏变化;且只见“社会”不见“国家”,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
  C.明清时期,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
  D.地方官经常不得不倚重民间调解机制,并且把听讼变成教化,将技术问题转变为道德问题。
  4.结合材料,概括现代司法制度在乡土社会不能彻底推行的原因。(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乡土社会不需要“法律”和“诉讼”而现代都市社会却重视“法律”和“诉讼”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文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片段一: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