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40字。
广东省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调研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形象化的寓言,确切地把抽象的时间与空间观念深植到中国人的生命态度中去,对此后中国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庄子在《逍遥游》中基本上在谈时间与空间给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其实是时间与空间。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
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真正测知时间与空间。时间究竟有没有开始?空间究竟有没有边缘?一连串的难题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而一切艺术上的努力也无非是借着不同的方法试图摆脱有限的束缚以达到无限罢了。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殿,或是苏轼的《寒食帖》,都同时在面对一个通过了无数时间劫毁的生命,于是,艺术品本身是暗含着在时间中挣扎的意义的。
庄子设定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发现在这无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时发现了在无限中,现实经验中的“小”“大”“长”“短”都可以因为心的自由而随意处置了。在庄子的时空透视中隐藏着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劫毁的悲哀,而庄子努力抑止着这伤痛,却指给我们可以一笑的豁达。《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与展放中的一环,而生命是指向无限的。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既悲辛寂寥又处处充满惊讶与喜悦的生的历程,成为中国艺术一贯的主题。似乎不只是长卷绘画,那演义不完的章回小说,那绵延不断的组群性的建筑,那长达几百折的戏剧组合方式,都在显示着庄子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其实更确切地说,也许中国人已勘透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时间与空间静止或固定。相反地,他与时间与空间一起优游。这正是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无终始”,在艺术形式上,便不以静止固定的透视,不以金字塔式的点式集中为造型结构的特色,而强调线的绵延不绝,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强调每一个单元都可发展成无限的特色。
(摘编自蒋勋《庄子哲学中的时空观》)
材料二:
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或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
空间是在时间变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等。例如李安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是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绘画里也有这个变化。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它是画家脑子里的某种观念,是为了衬托伊甸园或者上帝国度的这种宁静、和谐而创作的。但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说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曾说,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画这些是为了显示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物象,而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
在中国的绘画史里,物象实际上是意象。中国人喜欢的是名胜,不是风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很多新的所谓名胜,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讲故事,要赋予它历史感。
中国人在文学里,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它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
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化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
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
(摘编自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一直都渗透其间,时空无限,中国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
B.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他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达到生命的“逍遥”之境。
C.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
D.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中,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所以先有了时间的延伸,才有了空间的拓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穿越无限的时空保存下来的崇高价值。
B.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体小说中,也能够体现出庄子哲学中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
C.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绘画中的梅兰竹菊类似,都是观念的产物。
D.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可以把几千年的文化史串起来,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我们既可以看到时间,也可以看到空间的存在。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观念化的产物”的一项是( )
A.散文《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
B.郑板桥画作中的竹子
C.京剧《霸王别姬》中项军营外响起的楚歌
D.《清明上河图》中的行人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庄子哲学的时空观所包含的内容。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具体例子,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山庐梦影(节选)
凌叔华
“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一次无意中读到石涛这两句诗,久久未能去怀,大约也因为这正是我心中常想到的诗句,又似乎是大自然给我的一个启示。
我常想对山水最富情感与理想的民族,中国人恐怕可算首屈一指了。我们都是从孩提时就受过爱山水的训练。许多中国孩子很小就读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诗人高士,却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如果用近来的统计方法去算古今诗集里关于山水的诗句,恐怕字数可过千万吧?陆放翁因为自己爱山,又怕人不懂得看山,便指出一个有趣的看法说“爱山只合倒骑驴”。辛弃疾也因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