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07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确及考试科目也相符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准折叠、不得弄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
  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
  D.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教化的活动。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
  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
  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业丰富的思想内涵。
  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对教化的重视。
  D.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着著书、教育的传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凭借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