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78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古代江南,水乡泽国,以河代路,是船的天下。《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曾在其腹地开“吴古故水道”及“百尺渎”。吴古故水道和百尺渎所构成的水道,是江南河即江南运河的前身。
  江南河联通南北,不仅打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超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六朝诗文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所呈现出的江南意象,具有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性审美气质。我国历来有“北上南下”之说,江南运河的畅通,使得北方人士纷纷“下江南”。
  “下江南”意象中包含着一种从流飘荡的“悠悠”物象。隋代“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资治通鉴•隋纪》),乘船下江南显得更为便捷。士人们摆脱了车马的束缚,沿着大运河乘船顺流而下,赏看倒映在水里的江南风物,悠然的心情溢于言表,自有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审美心态。
  唐宋时期,江南逐渐成为士人心目中的一片乐土,乘船下江南也成了一件“悠悠”乐事。孟浩然在《自洛之越》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政治上失意的诗人,终于在江南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张籍《相和歌辞•江南曲》),“悠悠”一词道尽了乘船下江南的美好。白居易在谏言不被朝廷采纳后,主动申请外放,到杭州、苏州等地任职,“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该词从思妇如水一般绵绵不绝的“愁思”中,反衬出游子在江南生活之“悠悠”。
  “下江南”意象中总有浓得化不开的别样“离愁”。下江南,意味着与政治中心的渐行渐远,与故乡亲友的离别,与心爱之人的永诀,其中自有一种或痛彻心扉或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在下着大雨的寒夜渡江来到异乡,第二天一早却以主人的身份送客,还要回应洛阳亲友的种种问询,作者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下江南”诗词中的代表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万籁之中,变化无穷,诗人隐身船里,只余一点迷离的希望,这番离愁,只有放在运河之上、人生如寄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种别样的离愁,在宋词中表现得更是迂回婉转。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周邦彦的《兰陵王•柳》等。
  “节过中和日有三,台星一点下江南”(周邦彦《寿陈运干》);“想君行尽嘉陵水,我已下江南”(王质《眼儿媚•送别》),可见在两宋时期,“下江南”已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学意象,包含着下江南的种种诗意和范式,从而对元明清文学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姜晓云《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河联通南北后,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具有地理与文化双重意义。
  B.我国历来有“北上南下”之说,北方人士纷纷“下江南”,也得益于江南运河的畅通。
  C.隋代与唐宋时期,“下江南”意象均具有士人们“悠悠”的审美内涵。
  D.“下江南”意象中的“离愁”,唐诗表现得直白,宋词则表现得迂回婉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下江南”意象产生的两大文化基础,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顺序进行论述,向纵深处展开议论,论证思路清晰而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展开论述,既使文章论证有力,又能增强其文化底蕴。
  D.文章行文详略得当,详细阐述了“下江南”意象的内涵,简略阐述了其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南北方的历史及地理环境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完全不同。
  B.“悠悠”与“离愁”虽有矛盾性,但为了“悠悠”,人们便不再看重“离愁”。
  C.白居易的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也可作为第四段的论据。
  D.元明清三代文学的发展走向与大繁荣,源于两宋时期“下江南”的种种诗意和范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模仿、大规模制造、低价为特点的国货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但与进口产品相比,“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综合国力与国民整体消费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国货品牌快速迭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