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540字。
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字面上来理解,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自己发明并制造的理智能力。埃特尔在考察了若干人工智能的定义之后,认为赖斯的定义最为赅简并解决了其他定义的矛盾:“人工智能就是关于如何使计算机去做现在由人做得更好的事情的研究。”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回避了实质的规定。关于人工智能之“人工”的意义,人们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不同,而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争执点:第一,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第二,类人的人工智能与非类人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在学术文献中通常称为人工一般智能或超级智能,乃是指一种能够自主地学习、行动、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智能,亦即它是一种能够成功地从事人类任何智力工作的机器智能。在这个意义上,它等于一种人工自为者与人类自为者。相应地,弱人工智能就是非自主的智能,不是自为者,而是人类智能的替力或助手。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只能执行人类设定的目的并听命于人类而行动。它能够代替人类处理许多人类智能难以完成的计算、学习、搜索、感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与任务,只是这些工作与任务都由人设计和指定,行动的指令亦由人发出,并且随时根据人的意志而中止。
人类智能是以生命为基础的高级理性能力,因此,诸如生命的自我维持所必需的新陈代谢、自我复制和成长,乃是人类自为者的自然基础和条件。那么,作为自为者,人工一般智能是否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否则,作为一种物质系统,它存在的根据和条件始终受人控制和供给,也就难以真正成为自为者。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下很难设想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产生出来,因此,人工自为者在可预见的未来暂时不会出现。当下迅速崛起和进步的人工智能主流事实上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在专域的能力远胜人类智能。这些能力现在还在快速地提升和拓展。除了技术任务和弈棋,它们现在也能谱曲、绘画、写诗,进入了人类自以为傲的艺术领域。
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受到根本性的挑战。第一,人类除了自己的理智,还没有见识过任何其他类型的智能或理智,现在这种智能已不再是抽象的可能性,而是具备了若干现实基础的可能性。第二,除了人类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在这个宇宙中,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智能。这样的观点亦具有相当有力的理论根据。因此,对当代人来说,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同类的存在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努力的一个方向,并且这种努力看起来愈益逼近其现实性。哲学在这里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先前一切有关人性和理性的理论都要予以重新的审视,而对其他可能的理智能力则要从头理解和认识。
(摘编自孙伟平《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
材料二:
诗歌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也不以量取胜,又无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开发人工智能写诗的能力?人类开发人工智能往往基于工具性的目的,而诗歌创作往往基于情感的寄托。这一问题或许可做如下类比:前者如保姆,后者如母亲;开发人工智能保姆有必要,开发人工智能母亲是否有必要?后者本身与人类的属性相嵌合:人们寄望于后者的主要不是工具价值,而是情感价值。所以对后者来说,人类的身份至关重要,绝非可有可无——一个具备保姆功能的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保姆,一个具备母亲功能的人工智能则不可能代替母亲。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有什么好处呢?目前人工智能“诗人”尚处于模仿已有诗歌的阶段,对诗歌的开拓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助益。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创作诗歌的前提是有主体意识、能纯熟地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旦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出现,诗歌创作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如果我们认可王国维的这一观点,那么诗歌本质上正是情感“不得其平”而生成的表达欲望。正如肉体会饥饿一样,这样的欲望是“不教而能”的。而一旦拥有这样的欲望,凭借语言能力和人工智能本身的存储及运算优势。人工智能距离创作真正的诗歌只有一步之遥,举足可至。换言之,写诗的能力附属于强人工智能,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单独开发。在强人工智能出现前一味关注这一能力,恐怕有事倍功半甚至无解之虞。
即便强人工智能开发成功,也如人类的期望写出了真正的诗歌,届时或许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强人工智能何以必须用人类能够欣赏的方式表达情感?人类固然在有意无意地以人的标准塑造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终究是一种与人类不同的智慧体,它们真实的表达方式很有可能无法移情于人类,正如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以无机物为载体的人工智能。人类与动物皆属有机物,关系更近)。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仍然采用符合人类预期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是一种缺乏真正意图的模仿。换言之,创造符合人类审美的诗歌对人工智能未必有必要。
(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诗歌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人工”的意义与“智能”的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分歧巨大。
B. 人工智能有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之分:后者不能自主,须听命于人类的指令。
C. 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是强人工智能,是不可能产生的。
D. 如果出现了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其他类型智能,那么人类就不再需要哲学基础理论了。
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中可能存在人类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该观点有一定理论根据。
B. 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它自然就可以创作出诗歌。
C. 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也难以体会以无机物为载体的人工智能的真实的表达方式。
D. 强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诗歌,都是缺乏真正的意图的,是对人类情感表达的生硬的模仿。
3. 下列各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文本突破了当下的诗歌概念,对既有的诗歌定义及其诗学法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B. 人工智能在未来不论如何发展都难以取代以“人”作为主体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反而会引发艺术领域的革命,驱使艺术家不断革新艺术样式。
C. 诗歌创作主要靠人的形象思维,即人的直觉和灵感,以境界为先,人工智能很难做到;所以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是不可取的。
D. 人工智能诗歌使艺术的原真性标准失效,艺术品的光韵渐渐凋谢,原始诗歌被不断“再生产”,使文学作品趋于均质化、程式化、大众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性渐渐模糊。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各不相同,分歧巨大”错,原文信息是“关于人工智能之‘人工’的意义,人们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不同,而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C.“是不可能产生的”错,原文信息是“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下很难设想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产生出来”,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D.“那么人类就不再需要哲学基础理论了”错,“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收
李凤臣
“一夜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和农场人一样,小麦也是个急性子,从发芽破土到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再到乳熟、蜡熟。如此繁复的生命流程大体只需三四个月的时间。刚刚挂锄,握锄杆的两臂僵滞着还来不及舒展开,地里的麦子脚跟脚地就黄熟了。
这个时节,修理所内,正在加班加点检修康拜因(方言,即收割机)。农工排则被分成若干小组:去山里砍压粮堆的木杆的,去甸子里打草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