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4890字。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
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存在巨大的鸿沟。
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埋头建设自家“指挥部”,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还可以这么看”“居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于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摘编自夺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以整体观照原著为基础,讲究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和弹幕评论有形似之处而差别很大。
B. 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能够即时即兴点评,虽同样以文字符号为载体,但在营造狂欢气氛、联结社会关系方面,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C. B站上线四大名著后,对弹幕的评价呈两极化,这既反映出代际差异,也昭示出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一些年纪更长的观众对弹幕表示反感。
D. 材料一拿弹幕和传统文艺批评、印刷文化对比,分析其长处与弊端,材料二对热衷弹幕者整体上持否定态度,同时也辩证地指出弹幕存在的合理性。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影响,印刷文化在思想的交换上受到一些限制,而又相对具有深度。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应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
B. 在弹幕环境中,不假思索地直击键盘,更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可见,网络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C. 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互称“兄弟”,寻获同好知音,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射出人们在现实中缺乏知音慰藉,为功利所束缚的窘境。
D. 在弹幕空间中,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流露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完全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
3. 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而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时,关羽慷慨陈词,张飞跟着附和“俺也一样”。弹幕:“没文化真可怕。”
B. 《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弹幕:“还看了《五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C. 《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D. 《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材料二对热衷弹幕者整体上持否定态度”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信息是“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可见并非否定,而是理性客观地看待。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歌星
严歌苓
胡同第五家,十号,住着三兄弟,最小的叫郑小三儿。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他来发牢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 ”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 “不高价我挣谁的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