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470字,答案扫描。

  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意被认为是一首诗最重要的元素,诗人写诗,都是要追求一个诗意。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其实,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微博橙子辅导评价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惬意溢于言表,而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目睹万物之欣欣向荣,内心亦欣喜复欣然;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
  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
  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特立尼达岛的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诗句:“暮色中划船回家的渔民,意识不到他们正在穿越的寂静”,既肃穆又迷蒙,还有某种梦幻感,仿佛一幅印象派的画……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情感和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时空急速运转变化的时代,截取诗意和保存诗意更显必要。
  上述对诗的认识和理解,是我理解和创作诗歌的一个基础。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
  比如我有一首短诗《抒怀》,是和一位友人谈论各自理想的,我只是在一个具体语境中把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但因使用了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就呈现了独特的诗意。全诗如下: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完全是白描手法,把和友人的谈话和情景还原,把此时此景、此情此感加以固定。其中,“间以一两声鸟鸣”使用了旁白手法,使这首诗显得鲜活,有人,有景,还有声,不只是一幅画,还成为一出小小的情景剧。
  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微博橙子辅导《通过修辞构造诗意》)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体诗的诗意来自体式优势,造境只是加强诗意,新诗需要修辞来弥补体式的不足。
  B.新诗的形式是散文的形式,只有摆脱这种形式的影响,新诗的诗意才能够得到保证。
  C.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情景关系的建立来完成对“情境”的强调,以此呈现独特的诗意。
  D.现代诗需要诗人使用富于个性的修辞手段,因此面对相同母题,诗人情绪也会不同。
  2.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诗把某些细节、场景和瞬间作为一个情境单元来加以关照,这与古典诗歌中对情境的认识存在相通之处。
  B.作者截取与友人谈理想这一情境并写入诗中,既指出了二人理想的不同,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珍视。
  C.现代诗表达的情绪比古诗表达的情感更加个性化,因此诗人写作时可能用到一些传统诗歌中没有的修辞手法。
  D.《抒怀》中,作者使用白描和旁白的手法,把生活中具体的见闻感受作为情境单元加以固定,表现出独特的诗意。
  3. 下列诗句中,困能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B.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C.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D.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 当今有的诗人故意使用低俗意象来彰显个性,并宣称这就是诗意。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文本一:
  凉州
  徐兆寿
  我是从凉州开始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十八岁那年,第一次出门,就往西去,顺着古丝绸之路,去看天马,去看古道的辙痕。无边的忧愁便吹进了我的胸膛。那一年我写下不少的诗。然后往东,去看现代性支配下的当代中国。再后来,我不断地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看遍了中国。
  我在中国的边缘向着中心不断地徘徊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