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50字。
(学校)九年级期中限时练习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 并交回。
2. 第I卷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 中只有一项正确,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选项涂黑。
3.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小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5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酬”,以诗相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弃置身",指诗人自身遭受处置;
“沉舟”“病树”,沉船、枯树,比喻诗人惨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
B.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与改 革的好友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充满了无限悲痛惆怅 之情。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示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 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它将诗情、画意、 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D. 全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 鲜明对比。苏轼的《水调歌头》由开始的忧愁到后来的达观,和这一首诗的感情 基调如出一辙。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2??4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嶼,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瑚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個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 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B.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C.噸懲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D.云归而岩穴暝 归:归来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傍的。
B.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C.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后能够同太守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表达这 种乐事的人。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由面到点的手法。甲文第②段先总体写鱼的大致数量和“空游无 所依”的状态,接着又釆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 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乙文第 ①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依次由西南诸峰到酿泉,再到琅现山,最后推出醉翁亭, 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佳境。
B. 甲乙两文语言都极富特点。甲文的语言极为精练优美,“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更是 为历代所称颂。此外还运用了很多巧妙的比喻,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读来如在眼 前。乙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练。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 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C. 甲乙两文“乐"的理解各有不同。甲文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 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 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 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乙文第④段有三种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 乐。其中“太守之乐”境界最高,既能同醉,又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
D. 甲乙两文都写了“游”,但又各有特点。甲文是在最后才缀述同游者,这属当时游记 的一般格式。乙文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游记散文模式,融入了大量的议论和抒 情成分。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第5题。
5. 下面对《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廠,四下里都是 马草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