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300字。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月10日 9:00--11:30】
  昆明市2022届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家”“国”胶结的中国,“家”领域中对父母的“孝”与“国”领域中对君主的“忠”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演化为“忠孝”合一的国家价值观,发挥着价值整合的作用。
  “忠”的基本含义为真诚不二,尽心竭力。《左传》强调:“无私,忠也”“外内倡和为忠”。“外”是指言行举止,“内”则是指内心,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尽心竭力,没有私心,即为“忠”。其次,以尽心竭力为起点,“忠”可以推扩到忠于他人、民众、君主、社稷,为共同体的利益尽心竭力。所以,“忠”也用来指事“君”忠诚。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君”是“忠”的对象,而“君”并非某一具体的人,而是能够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等理想的人格化身。因此,当共同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这种理念就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忠义”“忠节”。
  “忠”的无私、为他的情感,为何能够成为个体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思想中,“忠”的基础在于“孝”。“孝”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孟子》有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被置于诸善之先,由爱亲人而产生仁爱之心,再辐射他人。以“爱人”精神为桥梁,通过社会伦理和国家教化,“孝”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依凭。无私、为他的情感与“爱人”精神契合,成为了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虽然“孝”与“忠”各有含义及适用范围,但在儒家看来,二者是相通的。
  基于“忠”与“孝”的相通性,“忠孝”合一成为可能。在形而上的层面,“孝”与“忠”均是天地之道的体现,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忠经》则曰:“天之所覆,地之所盖,人之所覆,莫大乎忠。”把“孝”与“忠”的根据都清晰地归于天地,强调两者在本源处相通,是对天人一体的逻辑引申。在伦理层面,“忠”与“孝”相互为本,《后汉书》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大戴礼记》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在社会实践层面,“忠”与“孝”一样,其实践也是由身及家、国的扩展过程。《孝经》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经》亦曰:“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最后,其他道德也需要“忠”“孝”来成就。《礼记》强调仁、义、礼、信等道德皆由“孝”起。《忠经》称:“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各种道德与“忠”结合在一起,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以礼治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忠孝一体”获得行为方式、价值追求与国家制度、国家精神的同一,成为国家价值观会起,个值整合的重要作用,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帝制具有重要意义。根近代,挥“家”“孝”“忠君”的批判是非常强烈的。陈独秀强调“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主义”,而李大钊等人则重点批判把“孝”作为“忠”的基础,以及由此建立的家族制度。这种批判从完善个体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展开,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针对五四运动彻底批判传统而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充分肯定“孝”“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认识到这是中国文化抗衡西方文化,走向未来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摘编自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形成了“忠孝”合一的价值观念,这与“家”“国”胶结的国情密不可分。
  B.“忠”既指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做事尽心尽力,又指对君王忠诚不二。
  C.古人强调“忠”“孝”的本源相通,为“忠孝”合一提供了形而上层面的依据。
  D.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了“孝”“家”的价值,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述了“忠”的丰富内涵,巧妙引出了对“忠”“孝”关联的深入思考。
  B.文章第三段引入儒家思想,论述“忠”成为个体及国人共同价值追求的原因。
  C.文章分别论及“忠孝一体”在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利与弊,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大量引用古典文献来支撑论点,论据充分,体现出作者厚重的学术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思想里,讲究“忠义”体现了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B.古代“孝”被置于百善之先,成为社会治理的依凭,如汉代就以“孝”治天下。
  C.中国独有的“忠”“孝”两全的个体价值追求,也是当下中国健康发展的基础。
  D.李大钊等人立足挽救民族危亡,批判“家”“孝”等传统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交通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进入了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其中,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超过3.8万公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