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400字。
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究竟应怎样来把握意境的丰富的美学内涵呢?这里我们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认为意境是人活跃的生命力所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
我认为“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最核心的美学内涵。现在学界都承认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最后总结者是王国维。据我考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以下几条最为重要: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这些论述表达的意义有:(1)诗词以“境界”为上,可以理解为意境是抒情诗的理想;(2)无论是写景的还是写情的,只要是“真”的,都是有境界的;(3)所谓“真”,不仅是真实的“真”,而且是指生命力的高扬,因为他相信尼采的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这可以看作是德国生命哲学在文学上的体现;(4)对诗人来说,只有有生命力的人,才能在写诗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才能与花鸟共忧乐,才能有生气。由此可见,王国维作为“意境”说的最后总结者,把生命力的“弥满”,看作是“意境”说的核心。他所讲的生命力观念不但来自古代的“气韵生动”“生气远出”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吸收了德国生命哲学的精神。意境的灵魂是所描写对象的生命活跃与高扬,使读者不能不为之动情而进入那特定的诗意时空中去。
(摘编自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材料二:
本文想谈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意境。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问题。
“意境”说发源于老子,为了讲清楚“意境”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观照。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但是单有“象”并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仅是“有”,而且是“无”(无名,无限性,无规定性)。就“道”具有“无”的性质来说,“道”是“妙”。
在老子这两个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画,他们所追求的是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为了把握“道”,就要突破具体的“象”,因为“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到了唐代,“意境”的理论就诞生了。什么是“意境”呢?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这可以看作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最简明的规定。“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境”当然也是“象”,但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的“象”,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常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只有这种“象外之象”——“境”,才能体现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那么,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大家知道,唐宋词中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其中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句,比如像“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比如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如像“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读这些词,会感到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一样,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不仅包含“意象”的情景交融的特点,而且有“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
B. “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被人活跃的生命力所开辟的,基于读者参与而创造出来的诗意空间。
C. 写景、写情之“真”,写诗之时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能与花鸟共忧乐,这些都是诗人生命力活跃的体现。
D. 王国维“意境”说中的“生命力”观念,既是对中国古代相关观念的继承,也是对德国生命哲学的精神的吸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包含和产生“象”,“象”能体现“道”,但只有突破有限的“象”,艺术家的作品才能充分体现无限的“道”。
B.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只要是“真”的,都是有境界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活跃的生命力,也能创造有境界的作品。
C. “境生于象外”和“境”也是“象””这两句中“象”的意蕴相同,都是指在时空上趋向于无限,能体现“道”的“象”。
D. 意境的美感往往让人感到一种惆怅,是一种最高的美感。所以作品是否有最高的美感,取决于它能否引起人惆怅的情绪。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象外之象”的追求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效画“远”,追求高远,深远的意味。
B. 古希腊雕塑家往往喜欢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C. 创作《伏尔加船夫曲》,表现俄罗斯民族乃至人类的苦难。
D. 园林建筑轩楹窗户追求“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意境”概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基于读者参与而创造出来的诗意空间”于文无据。第一段原文是指“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以“读者参与”为基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没有活跃的生命力,也能创造有境界的作品”推断有误。结合材料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几点了
范小青
梅新是新来的医生,今天是她到这个地方上班的头一天。
她刚坐下来,一个看似八十多岁的老人走进来了,手臂搁在桌子上,她以为他要开始诉说自己的病情,等了一会儿,老人说了一句,现在几点了?八点半。她回答的时候,看了老人一眼,她是有经验的,所以已经有了一点预感。果然,老人又说,现在几点了。
这回梅新基本判断出来是“阿尔茨海默症”了。老人其实并不是在提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