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80字。
2021~2022年度高一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
B. 费孝通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C. 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在直接接触中,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D. 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不够了解乡村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陷,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
B. 在写作时我们应尽量依着文法,不合文法的字词会引起误会;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则显得迂阔可笑。
C. 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因此,我们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D. 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陈心想则认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4. 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角度有何不同。
5.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答案】1 D 2. B 3. A
4. 材料一: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述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文字传情达意是不完全的,要讲究文法和艺术,而在乡土社会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采用比较完善的语言即可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不必使用文字;
材料二:从文字的优点论述文字是被需要的。文章从认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可以作为一门技艺,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等方面来说明文字是被需要的。
5. 材料二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首先,采用反问句式:“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提出问题。
接着,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乡土社会还是需要文字的:认字可彰显人的地位,让人受到尊重;认字可作为一门技艺,应不时之需;认字可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最后,得出结论: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