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3840字。
2024届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之后,经历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
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休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 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 围绕着政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
B.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C.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D.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C.文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
D.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儒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B. 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C.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这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D. 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也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