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920字。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内蒙古包头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通常将“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须规律”。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这种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逸得脱还会因此而骄做、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则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指所触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而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人治这两者都需要特定的权力来推行并加以维系。
  B.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是礼,而非法,亦非人。礼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C.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法治和礼治产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它们都不适用于靠个人好恶维持秩序的社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维持社会秩序终究要靠人来执行,所以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根本上说都是人治。
  B.乡土社会实行礼治是基于传统力量,因而变迁急剧的社会或时代难以实现礼治。
  C.孔子一再用“克”“约”二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说明人性是需要后天的教化的。
  D.乡土社会若靠教化以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礼就能维持秩序,那么法律就无须存在。
  3.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下列选文中不含有“礼治”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C.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