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20字。
烟台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汉末的“清议”,刘勰从中吸取了重视人物操守的所谓“骨鲠”的观念。对于魏晋的人物品藻。他吸取了“骨”与人的气质、个性、才能相关的思想,并且直接把人物品藻中的“风骨”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但是,刘勰所赞赏追求的“风骨”不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玄远、不以俗务经怀的“风骨”,而是由《易传》而来的崇尚“刚健”的“凤骨”。刘勰一反玄学的理想,把“刚健”与“风骨”结合起来,高扬了一种和魏晋玄学不同的审美理想。这是他的“风骨”论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重大贡献。
刘勰所说的“凤骨”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来看,极大地发扬了儒家美学所具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刘勰最为服膺的儒家思想,是荀学——《易传》这个分枝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分枝中。儒家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它可能得到的最为积极、健全的表现。当然,刘勰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脱离孔、孟,但由于刘勰实际是站在荀学这一分枝的思想立场上,因此他的思想又和孔、孟有所不同。自汉代以来,由孔子而来的所谓“温柔敦厚”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在《文心雕龙》中也有表现。但在另一方面,刘勰的“风骨”论赞美“翰飞戾天”的鹰隼的“骨劲而气猛”,称赏“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又是同“温柔敦厚”之旨难于相容的。刘勰对“风骨”的“刚健”“骨鲠”的要求,显然同孟子赞美“浩然之气”的“至火至刚”以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有关,但两者又有不同。这种不同,实际也就是荀学与孟学的不同。站在荀学立场的刘勰称赏感性物质的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美,鲜明地要求美与真的统一,与轻视外在物质世界,强调通过主体心灵的活动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孟子很不一样。
“风骨”论在魏晋玄学及佛学的美学之后,从理论上提出和展示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重大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它对存在于儒家,特别是荀子一派美学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作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简明的美学概括,对促进汉民族审美心理和理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情感的抒发和表现(这就是“风”)必须渗透着一种内在理性的“力”(这就是有“骨”),否则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就会是空虚、软弱、无力的,文辞的美丽也将因为它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而失去价值。中国历来反对靡靡之音,反对徒有其表的美丽辞藻,都贯穿着对于“骨”的强调,也就是对理性的内在的“力”的强调。没有“骨”的作品被看作是失败的、不美的。其次,作品要表现出作家的不为势利所屈的坚强崇高的人格。这也是中国历来所推崇的,是文章有“骨”的重要表现。再次,作品的文辞应当是高度凝炼有力的(推及于书法、绘画,有所谓“入木三分”“笔底金刚杵”之类的说法),这同样是中国历来所推崇的,是文章有“骨”的重要表现。
以上几点,虽不是刘勰的“凤骨”论提出后才为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所具有的特点,但它是第一次由“风骨”论作出了最为简明深刻的美学概括。和“风骨”相联的这些特点,明显有着体现了我们民族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刘勰的<文心雕龙>》)
材料二:
郎吉弩斯认为,具有“崇高”特质的文章不仅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而且应当具有动人的情感.它应当使“听众所产生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所谓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朱光潜语)。同样,刘勰也十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在《风骨》篇中,刘勰反复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可见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他十分推崇“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辩骚》)的屈原,极力赞赏那种“志思畜愤,而吟咏情性”的作品,认为唯有这种“慷慨以任气”、感愤而激昂之作,方能“篇体光华”。
郎吉弩斯把文采看成是“崇高”的一个组成因素。他认为作品必须具备恰当的华丽文采,方能有“巨大的威力”与“迷人的魅力”,方可谓之“崇高”。而刘勰虽然认为藻饰与“风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认为文采并不是“风骨”的一个组成因素。他还打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野鸡虽有文采,但没有风骨,“肌丰力沉”,不能奋飞;鹰隼虽乏文采,却有风骨,“骨劲气猛”,能展翅云天。“夫肇翟备色,而翱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风也。”(《风骨》)
(摘编自曹顺庆《“风骨”与“崇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受汉末清议的“骨鲠”观念、魏晋人物品藻的“风骨”思想和《易传》崇尚的“刚健”意义等的影响,提出“风骨”论这一新的文学审美主张。
B.刘勰的“风骨”论,既追求孔子思想中的“温柔敦厚”之美,又追求像鹰隼一般的“气猛骨劲”之美,这充分体现了其审美思想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C.刘勰对“风骨”的要求与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相关但不相同,前者尊重客观世界、重视自然之美,而后者则重视个体主观精神德行的追求完善。
D.郎吉弩斯的“崇高”论与刘勰的“风骨”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但对“文采”属性和作用的认定却见仁见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风骨”论强调在抒发和表现情感的时候必须渗透内在理性之“力”,认为对美丽辞藻的追求会不可避免地对理性内容的深刻性造成伤害。
B.“风骨”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也有着与束缚人的个性发展有关的消极有害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刘勰认为“风骨”与“文采”有联系但并非因果关系,有“风骨”的作品未必有“文采”,反之亦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却可形成佳作。
D.中国古代美学善用人的骨、筋、气、肌、血等形体要素来形象阐述艺术之美,可以表明在古人的意识中艺术审美与生命状态是存有相通之处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B.“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D.“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道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后人评价曹操的《短歌行》堪称“建安风骨”的典范。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护林员
孙频
我骑着摩托车沿山路盘旋而上。
走着走着,路的前方猛地跳出一个半山坡,林中一片开阔的空地上现出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这是护林员住的房子。我一直骑到离木屋很近的地方才停住,熄灭油门,从摩托车上下来,顺便把挂在车把上的一个塑料饭盒摘下来。屋门口正蹲着的一个男人始终没有回头看我一眼。我走过去,站在他身后,发现他正给一只小狗挠痒痒。另外两只大狗躺在旁边晒太阳,它们过于安静了,已经不再像狗,好像已经过渡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兽类。听到我的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