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990字。
西城区2021- 2022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期末质量监控
语文试卷
2022.1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初三同学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组织了系列学习活动。
(一)走近现代诗
1. 有同学抄录了一段文字来帮助大家走近现代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溯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程,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无与伦比的辉煌。诗人寄情于自然,留恋于山水。一树枫叶的怀想,几枝红豆的相思,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无不传达着古老文明的迷人神韵。
到了近代,国势日衰,几乎到了亡国灭种之境地。当时的人们如能救亡图存,宁肯抛却一切。中国诗界也要告别传统,迈向现代。现代诗人冲破音韵的束缚,追求形式的自由,打破山林的宁静,装进工业的喧嚣。现代诗歌在与古典诗歌母体的撕扯中呱呱坠地。
(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上溯”原指空间上的逆水上行,文中指时间上的逆时上行。
B.“留恋”应该写作“流恋”,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愿意留下,不愿意离开。
C.“神韵”与“音韵”中两个“韵”的意思不同:前者指韵味,后者指韵律。
D.“宁肯”与“宁静”中“宁”的读音不同:前者读“nìng”,后者读“níng”。
(2)文中画线词语“无与伦比”,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替换( )
A.脍炙人口 B.气冲斗牛 C.鹤立鸡群 D.举世无双
(二)鉴赏朗诵
2. 同学们就如何读诗进行交流,发言中用到了很多修辞方法,下列对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同学甲:读一首含义隽永的诗,难道不像在猜一个美丽的谜语吗?它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有一种独特的趣味。
分析: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诗歌能带给人反复玩味的欣赏乐趣。
B. 同学乙:读诗要读出什么呢?读出身上的伤痕,读出脚下的坎坷,读出眼里的泪水,读出心中的意愿……我们难道不是为了读出这些而读诗的吗?
分析:运用设问、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艺术地呈现了诗歌带给读者的丰富感受。
C. 同学丙:读诗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抒情特点。有的诗大气磅礴,感情奔放;有的诗一唱三叹,委婉含蓄;有的诗描摹细腻,寓情于景……
分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用整齐的句式清晰地呈现了诗歌抒情的多种类型。
D. 同学丁:读诗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如同探索诗歌秘境的拐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知人论世比作欣赏诗歌的“拐杖”,形象地表达了不知人论世,就无法欣赏诗歌的道理。
3. 有同学朗诵艾青的《树》,并且分享了自己的朗诵心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树》写于1940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
A. 朗诵“一棵树,一棵树”时,节奏应该是急促的,本来短句就适合快读,这里又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轻松而急切的情感。
B. 朗诵“但是”一词前后可有较长停顿,从看得到的地上到看不到的地下,从“孤离”到“纠缠”,写出了树的生存状态。
C. “在看不见的深处”中“深处”一词可以重读,强调从表面来看,树虽然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但深层的血脉和情感始终在不为人知处涌动。
D. 朗诵全诗,语气要坚定,语速要缓慢。诗人以自然景观写社会景观,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面对民族危亡所产生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三)学习创作
4. 下框中是一位同学听诗歌创作讲座时所作的笔记。课后,这位同学将笔记整理成文,请协助他完成任务。
怎样写诗呢?首先,在抒情方式上可以直抒胸臆;其次,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做到言简义丰;另外,还要注意节奏,尽可能让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写作①______要分行写出,具有诗的模样;②______要融入联想和想象,具有诗的味道。
(1)有同学认为根据笔记整理的文字中,画线处的标点符号和文字表述都存在问题,你认为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