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20030字。

  北京市顺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    文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有很多捣衣诗。人们读这些捣衣诗,常感到疑惑:古人何以都在夜间捣衣,所捣之“衣”究为何物,如何捣?……八十年代,学界首次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捣衣不是洗衣,即把衣服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棰来捶打。但有人说捣衣是“捣帛缝制寒衣”,有人说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有人说捣衣是“脱胶处理”等等,最后没有结论,仍是个悬案。后来又有人认为“捣衣实际就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然而大量的捣衣诗明明写着捣的是帛、练、纨、素(不包括棉)等丝织品,因而这个说法,仍值得商榷。
  捣衣,《文选》注曰:“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乐府诗集》注曰:“益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可见捣衣即捣帛或捣素,是裁制寒衣之前的一道工序。那么,帛在制衣前为何要捣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丝胶在缫丝时可以除去一部分,但仍会有一部分黏附在丝素上,这使得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需要进一步涑丝帛方能变软。也就是说生丝要用微温的水浸泡,帛则安放在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温和楝木灰中的碱加速化学处理,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浸泡后的丝帛,需用木杵在砧上反复捶捣,一是使丝帛上的丝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二是与现代制丝工艺中的“掼经”(又名“别丝光”)作用相似,可使生丝和坯绸更加白净柔软而有光泽。丝、帛经捶捣后还要洗净,所以捣衣多于河滨和庭院里进行。制衣用的有些丝织品,有的还经过了染色。因染料中酸的化学作用和曝晒,晒干后的丝织物又变得粗糙而多皱褶,因而在裁剪、缝制前必须捶捣,使它柔软平整。这就是帛在制衣前要捣的原因。
  明代学者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曾说“《字林》:‘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由此可知,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
  我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日兴夜寐操持家务,白天少有闲暇,纺绩、缝纫多在夜晚。《汉书•食货志》云:“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她们每日夜间三三两两相伴劳作,不仅多得十五个劳动日,而且还节省了燎火之费。这成了古代一种民俗。
  (取材于《文史知识》)
  1. 下列对“捣衣”的理解,合乎本文作者认识的一项是(   )
  A. 浣洗衣服的方法。
  B. 丝帛的脱胶与软化。
  C. 裁制寒衣的工序。
  D. 捣软麻布以制冬衣。
  2. 下面《捣衣图》,不能印证下列文献记载的一项是(   )
  A. 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
  B. 直舂曰“捣”。
  C. 两女子对立。
  D. 执一杵如舂米然。
  3. “材料一”结尾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话,对这段引文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 说明捣衣是妇女合作的一种劳动。
  C. 说明捣衣是类似舂米的一种劳动。
  D. 说明捣衣在夜间集体进行的原因。
  4. 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妇女在夜间捣衣是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
  B. 丝帛捶捣后还要浣净,所以捣衣地点多在河滨庭院。
  C. 捣衣与丝帛浸沤后脱胶有关,也与染色后捣软有关。
  D. 捣衣的方法是:将丝帛放在砧上,用木杵反复捶捣。
  【材料二】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这便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这是由于旧时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这就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根本原因。
  5.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都认为“衣”不包括棉织品。
  B. 都认为“捣衣”由妇女完成。
  C. 对夜间“捣衣”的认识相近。
  D. 对“捣衣”作用的认识相同。
  6. “材料一”第一段叙述对“捣衣”认识,有一句所指正是“材料二”的观点。请摘写出这一句。
  7. 写出“材料一”所引文献中与“材料二”划线句相对应的一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顺文章的思路。第一自然段主要是提出人们对于“捣衣”的种种误解,第二自然段才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说“帛在制衣前为何要捣呢?……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需要进一步涑丝帛方能变软。……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捣衣”是丝帛的脱胶与软化。
  故选B。
  二、本大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③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