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790字。
2021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舍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意不完全符合。
B.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 语言是社会 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 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原料,只是前者比较直接,后二者更间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 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 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 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只要我们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就能够完全地传情达意。
B. 因为传真技术逐渐发达,所以未来文字会被乡土社会舍弃。
C.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感”的表现,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 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 “前者比较直接,后二者更间接”错。从第6段第一句“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可知,声音比较间接,表情、动作比较直接。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