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470字。

  唐山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日本、德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在高铁技术上的垄断,中国并没有选择望洋兴叹,而是另辟蹊径,完成了超越。
  B.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详细地分析并严厉地批判了共产党内存在的文风问题,读来令人不赞一词。
  C. 近日,中国考古界传来个振聋发聩的消息,陕西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被确认为西汉文帝帝陵——霸陵。
  D. 古人受限于对自然的认知,对诸多罕见的天文现象都做过牵强附会的解释,董仲舒就将日食视为礼义灭绝的征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望洋兴叹:要做一件事儿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语境指中国面对老牌工业国家的垄断并没有感到无可奈何,而是努力超越。使用正确。
  B.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语境指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写的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使用正确。
  C.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原句指考古界传来的消息让分振奋,应用“振奋人心”。
  D.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语境指古人因为认知受限,将本不相干的事情和天文现象扯上关系,使用正确。
  故选C。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相关部门对部分新装修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 香港各界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将进一步增进团结、增强斗志。
  C. 李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对这本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爱不释手,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D.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刻画了第一书记们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用行动诠释奉献的动人事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式杂糅,“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删去其中一个。
  C.中途易辙,前面句子的主语是“李萍”;“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的主语是《红楼梦》这本书。
  D.搭配不当,“刻画……动人事迹”搭配不当,可改为“讲述……动人事迹”。
  故选B。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
  B. 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服衣冠,窥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D.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劝学》)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为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师”“把……当做粪土”。
  B.都为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灰尘一样”“在早上”。
  D.都为形容词作名词,意思分别是“高处”“亮光”。
  C.“雨”为名词作动词,下雨;“愚”为形容词作名词,愚蠢的人。
  故选C。
  4.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一类的一组是(   )
  A. 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B. 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短歌行》)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璧赋》)
  D.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登泰山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状语后置句,“于”后都是后置状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