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990字。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把传统民间艺术与伟大的经典作品比较时,两者艺术美感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常明显:前者常见的单调重复和即兴随意的形式,与后者的个性鲜明、精致完美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很容易把前者理解为是后者的早期不完美形态。然而这两类艺术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背景,并非只是简单的高低之分。
艺术的经典化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杰出的过程,因此经典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引导突出表现为对完美、个性和创造性的追求方面。民间艺术最普遍的特点是程式化和即兴性,程式化意味着缺少创造性,即兴性则似乎证明这种艺术活动缺乏完美的标准。许多公众艺术活动如曲艺、民歌等,也都普遍具有程式化特点。上溯到《诗经》和其他古代歌谣,更容易发现大量重复杂沓的选句、套语、衬词和固定格式。
程式化塑造了观众对群体传统的认同,也塑造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默契。从经典美学的观念看来,程式化可能意味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呆板僵化艺术,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程式化提供了表演者和观众共享的期待视野和艺术结构,但在具体表演中并非完全按照固定模式进行,而是由表演者在程式的框架中即兴发挥,如随意插入的插科打评、信口开河的自由渲染表现等,制造出令观众惊讶的现场效果。
随着非遗保护观念的兴起,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传统审美认同的传承保护,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活态审美活动得以传承的生态依据在哪儿?从传统民间中生长起来的艺术趣味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中能否生存?以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学观念来看,文化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其生存发展是难以持续的。按照这个道理,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当代文化环境中,乡民社会的审美文化“小传统”似乎难以传承延续下去。
但这样理解文化生态其实是不全面的。关于当代文化形态的整体描述实际上只是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所做的描述。文化生态的真正含义是对于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混生互动关系的认识。在宏观文化环境的内部存在着不同历史、空间和族群特征的多种文化形态,每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繁衍的特殊生态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生态学的一个特殊概念“生态壁龛”。所谓“生态壁龛”在生态学上是指与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关系的环境条件。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在文化生态学研究中从生态壁龛引申出“艺术生态壁龛”概念,用以指与艺术形态生成条件关系密切的文化环境。“艺术生态壁龛”的概念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复杂的文化生态现象。比如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的山歌,本来是乡土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土文化空间逐渐萎缩消失,山歌的生态环境似乎也要随之而消失,山歌的消亡便成为文化生态变化的必然结果。可实际上有些山歌在城市化的文化环境中仍然生存着。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都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这一发展转型的重要内涵是从工业文明以来以经济高速增长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转向后增长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所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不仅需要自然生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生态的建设。非遗的文化生态壁龛保育与建设正是重构整个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
(选自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研究:公众参与的一种维度》,有删改)
材料二:
1979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风靡全国。我说的是北京评书,没有方言障碍,当时几乎走遍全国,因而得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岳飞传》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著《精忠说岳》局限性比较大,必须进行删改增补,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找资料。但我没有感觉辛苦,相反,心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儿。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前半夜创作,后半夜把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起床背诵几遍再去电台录音,大概要录四五个小时。好评书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作品不满意,我气得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要想取得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倾注心血。
用评书方式讲述岳飞故事,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对于老百姓来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这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有同志提议将道德模范故事改编成评书,于是我和先生一起改编了百余集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理念是一致的,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
(选自人民网《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好故事,启迪人生》,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审美形式单一,从审美趣味上讲,传统民间艺术比不上伟大的经典作品精致和完善。
B. 传统民间艺术相对来说随意性较强,没有不断追求美的价值诉求,表演的标准也不明确。
C. 许多民间艺术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却能契合观众审美需求,也能培育出群体的审美认同。
D. 当下文化生态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生存挑战,难以传承延续,文化生态建设困难。
2. 下列关于材料一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民间艺术在具体表演中运用的表现手段,主要不是为证明它对表演效果的作用。
B. 从文章末尾可看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当今整个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扬州评话世家传人王少堂的《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等??王派水浒,由于一代代口头传习和即兴表演而保持着活态传承特征。”——适合做文章论据
D. “评弹被搬入大都市时尚酒吧,配以电子乐器,以古老的说唱方式,唱出切合现实的内容,让人们重新爱上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适合做文章论据。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易于受到主导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
B. 新型城镇化趋势下,从传统民间生长出来 活态审美活动有望得到较好地传承和保护。
C. “艺术生态壁龛”理论破解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文化生态下为何还能蓬勃生长 难题
D. 刘兰芳艺术实践说明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也可佐证“艺术生态壁龛”理论。
4. 请指出材料一所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5. 请根据下面设定的情境作答。
在“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中,小骏了解到,素有“评书之乡”美誉的鞍山,曾涌现出单田芳、刘兰芳这样的评书艺术大师,而近年来,评书艺术却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于是,小骏产生了将来投身弘扬优秀评书艺术事业的想法。
对此,同学们形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反对方认为:评书是一种行将没落的民间艺术,在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难以适应大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也跟不上不断提升的时代价值要求,最终会因丧失生存空间而消亡。所以小骏的选择没有前途。
作为支持小骏的一方,请你根据对两则材料的认知,列出几条发言要点,反驳对手,说出支持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