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830字。
高2024级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答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4.答非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5.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华民族的多源一体格局》中指出,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包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自在民族体。
在封建阶级高度集中的政治统治下,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农耕文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垂直的乡土社会中,在统治者、精英权力中心以及到乡绅阶级,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治理体系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代表则为高度文明的统一体, 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的演变,逐渐从权力的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构成“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文化”的基础。
垂直统治的政治秩序,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王朝的发展,统治者通过推行“王朝礼制”,来维系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制度是一种“人治”的体现,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法律”与“契约精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权力的最高中心始终在帝王与权臣贵族手中,统治者以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对国家实施强而有力的管理,推行了一系列严谨有条理并且有利于王朝发展的政治政策,建构了一种垂直的管理体系。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都固定在大的管理体系内,每个人各司其职,不允许有异常出现。
土地滋养着中华传统社会的世世代代,同时也固定了传统社会的框架。比如传统的故土难迁的思想、落叶归根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农村很少有较大的流动性,除了极端的自然灾害以外,土地把中国的农村以片状式的形式固定下来,聚落而居,甚至连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都很少,所以出现了“十里不同言”的现象。这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模式完全相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基层社会,没有西方的社区群体,也没有集体农庄的出现。传统社会的乡村,更像是一个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大家都存在着一种源于熟悉的契约精神,每个人的行为都遵循着一种默契的行为规范,并且受到这种行为规范的束缚,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稳定的“礼治”,靠“礼”来调节社会规范。这种模式贯穿于日常生活,贯穿于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且产生许多仪式,依靠传统的力量,依靠人们自觉地遵守,由个人推展至社会,形成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从而服务于统治秩序。
除了垂直的统治秩序以外,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存在着横向的发展。以家庭为最基本的集合开始,父母与子女构成了最基本的家庭单位,乡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通过姻亲和群聚的形式,以地缘为基础向四周扩散。纵观中国的乡土社会建立的基础,源于血缘与地缘的亲疏远近,从婚姻到生育,可以将中国的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点联系到一起,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构架一个稳定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通过血缘的方式使得不同地缘得以相互联系,宗法制正是这种文化的具象体现。随着地缘的扩展,家族文化不断扩散与传承,使得“忠、义、仁、孝”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传播在中国的土地上,刻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中,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构建了民族的性格,无论在近代的外强入侵、民族解放中,还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中,中华民族这种文化依然历久弥新,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学者指出,在血缘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合力下,这种存在于乡土社会中的文化,逐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这种原始的方式以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友谊的名称相互并存。所以从血缘上来看,亲属关系的密切是由于家庭的不断扩散;而地缘使得同一片聚落里的生活习性更为相似,相比于离得较远的血缘,关系更为亲密,所以出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
正是由于这种血缘与地缘的关系,逐渐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共同体,构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炎黄子孙成为了共同的身份。在这种稳定的模式与高度的认同感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在血缘与地缘的不断扩散中,这种精神共同体在经历朝代的更迭中历久弥新,依然保持着稳定的架构。
(节选自吴婧婧《民族文化的乡土性》)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农耕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乡土成为文化载体,由此造就了封建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统治体系。
B.在乡土社会中,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垂直管理体系,推行了一系列严谨有条理的政治政策,每个人各司其职,不会出现异常。
C.在乡土社会中,家族文化以地缘为基础向四周扩散,这使得“忠、义、仁、孝”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传播在中国的土地上。
D.“远亲不如近邻”表明地缘关系更为重要,因为相比于离得较远的血缘关系,地缘使得同一片聚落里的人生活习性趋于一致。
2.下列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垂直的管理体系和横向的血缘、地缘联系两个方面,阐述民族文化的乡土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稳定的构架和不息的生命力。
B.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西方的“契约精神”为例说明中国传统社会通过“王朝礼制”这种“人治”方式进行管理。
C.作者用“一种源于熟悉的契约精神”来描述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强调“礼治”的社会调节作用,与西方“契约精神”有显著不同。
D.《乡土中国》主要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乡土性的观点;本文从文化发展的高度,论证乡土性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3.下列事例中,不能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即使在背井离乡之时,同乡也总是会建起亚社会结构,比如遍布全国的湖广会馆、世界各国的唐人街。
B.中国农村建房时会请邻里村民帮忙,甚至很多人不请自到。我请你帮忙说明我不拿你当外人,被我认可。
C.在你租住的公寓,有人敲门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你就开门让他进来。
D.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他对乌江亭长又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4.下列表述,不符合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内容和观点的是(3分)
A.在乡土社会里,不使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B.在“无讼”社会中,维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有人破坏了传统规矩。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李大哥”,但绝不会因此认错人。这表现了乡土社会“熟悉性”的特点。
D.在差序格局里,水的波纹和中心的远近,就是根据亲缘关系来确定的。自家人的范围可伸缩,天下可成一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五城记(节选)
余秋雨
开封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