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660字。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 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 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 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 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 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 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 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 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 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