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3077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已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摔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道观之之道,是“這在”于万物之道。不仅蝼蚁中有道,稗草、瓦砾中也有道。道的“過在”在本体论层面赋予了事物以“平等”的地位。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平等的推崇。
在中国哲学中,以道观之最初是与“物无贵贱”联系在一起的,它反对两种态度,其一是“以物观之”,其二是“以俗观之”。“以道观之,物无贵残;以物观之,自资而相賊;以俗观之,责脱不在こ。”以俗观之把贵贱視为命定的差异而承认之;以物观之强调“我”贵而“他”;以道观之则认为,万物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异一一从道的角度看,不仅美人与丑人、健全的人与不健全的人、做官的人与编草鞋的人没有高低贵贼的差别,庭柱与草茎、大鹏与小鸟也没有高低贵贼的差别。
千差万别的事物汲有高低贵贼之分,是因为万物之中都有道。为什么有了道就没有高低贵贼之别?因为道能沟通对立的属性。存在于每一事物中的道,可以使事物兼具相反对立的属性。庄子认为,大联系着小,小联系着大;生联系着死,死联系着生;有用联系着无用,无用联系着有用;知联系着不知,不知联系着知。如果每一事物都兼具A属性与非A属性,那么,任何事物都不会因某种特殊的性质而“责”,因为它还具有相反的性质。同样,任何事物也不会因某种特殊的性质而“贱”,因为它也具有相反的性质。兼具A属性与非A属性,意味着每一物都可以自足于其性,达到一种圆满一一“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鸡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美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一也就任何事物都没有贵贱之分,都可以自性圓满而达于逍遥之境来说,万物是平等的。
以道观之所肯定的“平等”,是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这种抽象的平等性,在道家那里得到了突出强调。儒家讲爱有差等、以人为贵,似乎有异于道家。但是,在涉及本体之维时,在讲“性”“理”“道”这类概念时,儒家也会强调这种平等性。《周易》认为,“一明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宋儒强调“性即理”,而“天下只是一个理”,人与物之性,均源于同一理或道。这实际上也是从本体论层面赋予了万物一种抽象的平等性。如果采取“以物观之”或“以俗观之”的视角,这种抽象的平等也许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但是,当以道观之作为最高原则被强调时,万物在本体论层面的平等地位是必须予以肯定与正视的。
摘编自刘静芳《“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道观之”赋予了事物以“平等”的地位,蝼蚁、稗草、瓦砾等万物都含有道。
B.“以道观之”同时反对“以物观之”和“以俗观之”的态度,肯定的是“物无贵贱”。
C.“道”使事物兼具相反对立的属性,意味着每一物都可以自足于其性,达到一种圆满。
D.“以道观之”所肯定的“平等”,是道儒两家共同的看法,但道家强调,儒家不强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鲜明地提出了“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平等的推崇”的观点
B.文章运用因果分析的论证方法,分析了有道就平等的原因,使道理显得通俗易懂。
C.文章多次引用中国古典哲学名句来论证,表明文中其说有源,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釆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论证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道观之之道,是“遍在”于万物之道,因而万物在本体论层面的平等地位是必须予以肯定与正视的。
B.中国古典哲学认为,美人与丑人、健全的人与不健全的人、做官的人与编草鞋的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C.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不会因某种特殊的性质而“贵”或者“贱”,因为它们都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
D.若取“以物观之”或“以俗观之”视角,就会自贵而相贱或把贵贱视为命定的差异,肯定“性即理”。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酝酿已久的教育惩戒规则终于要出炉了。相较于一些地方的“办法”,即将出台的规则不仅法律位阶更高,其自身内容体系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科学性也相对完善。可以期待的是,不久的将来,随着规则落地生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有望由虚而实。有法可依、照章施罚,势必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行为风险,也必将提高学校之于学生的权威性和引到导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