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07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格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一贯表现出来的特点,具有稳定性。但考虑到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据此在人与文之间划等号,天真地认为文即人也。在“文如其人”一语中,这个“如”毕竟是个“模糊概念”,而不是等同。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从主观方面而言,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其中,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下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猬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让皇帝宠臣高力士亲手为自己脱靴,而读者在展读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生宣言,焉能不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绝?在这个意义上,“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也好,“望其枝叶便知其根本”的比喻也好,“人非流俗之人而后其文非流俗之文”也好,都是可以成立的。
“文如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人属于生命实体,文只是人抽象出的某种信息、思想、情感的符号表达形式。人是多面性存在,文本只能反映人的某一面。作品往往只表现作者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虽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内容也很丰富、复杂,但相对于在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中的活生生作者全貌而言,还是比较单一的。作品是人有区间、有主题的表达,其间经历了语言符号与形象体系的转换,不可能是人的机械、刻板的投影。人在历时中变动,文只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境或情绪状态下写出的作品,可能大异其趣。人的思想、感情、志趣、追求都可能发生变化。而文本一旦形成,内容就相对定型了。我们在说“文如其人”时,其实都是经意或不经意地拿部分的“文”来说明一个完整的“人”的。人本身不仅仅是很难用语言描述,而且是完整且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将局部的“文品”与完整的“人品”统一起来,本身存在天然的瑕疵。
文如其人从学理上说是一种根基论,人格观念可以作为考证的参考因素,但不能绝对化。基于这一理由,如果说绝对的“文如其人”之说是独断论,绝对否定“文如其人”之说会陷入怀疑论,那么具体分析就是一种务实论。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
材料二:
社会学的人格相对讲究统一完善,可供追摹;诗学上的主体人格因其特异而多纠结分离。但不管怎样,构建诗歌文本,永远离不开诗人人格“打底”。一般而言,人格的精气神高低,经常主宰文本质量的好坏。诗人主体人格,意味着要在文本中实施个我形象的最高塑造。而“自我形象”其实是作为文本的“镜像”副本,由内在“自我”与外在“他者”共同打磨,才最后形成读者接受的效应。自我形象强大时,“副本”可能直接左右主本,通过强烈的主体性抓住读者,并以此制胜;但自我形象有时弱一些,或有时隐一些,其实也没太大关系,只要“他”溶解在文本其他质素中,默默地释放能量,也够得上带出一个“影子部队”——如果做得好的话,隐性的自我形象依然不乏光彩。
普泛地说,文本自我形象的塑造使诗歌主体俨然成为诗国中的帝王,他以突出的崇高感、力量感、道德感作为表征,往往显现为自我与存在的夸张性搏斗,且成为公众文化符号,成就了千千万万人向往的——人类自我实现的一部分。爱、温情、良知以及尊严、自由、独立的张扬,都是关乎人的自我塑造不可或缺的重大元素。君不见,人心的荒漠多么需要至爱的滋润;愚顽的天性有求于良知的牵引,阴暗的心理渴求神性拂照,萎顿的人格急待圣水洗礼。任何过于偏移个我阴暗面的渲染,其实都是有悖于人类——这位奇特设计师的善意。为使人的塑造走向全面完善,一方面,那些过于夸大渲染人的残缺、黑暗、破损部分,还是应该有所收敛,以免过分偏激偏斜。另一方面,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是人与世界的离异和人与人的离异,在充满娱乐至死和自我放纵的下坠中的挣扎,不应逃避针砭与提醒。故正能量要求:诗人的自我形象应锁定在较高起点上,“为民族击鼓者,为人民吹角者,为万物抚琴者,为心灵击节者”。
(摘编自陈仲义《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如其人”的“如”是个模糊概念,强调的是作品文风与作者人格的相关性,而不是等同性。
B. 狷急难尽变为澄澹,豪迈不能尽变为谨严,即便作者尽力饰伪,作品之格调仍往往流露作家之本性。
C. 人是历时变动中多面性存在的生命实体,文是人抽象出来的相对定型的符号表达形式,难以完全统一。
D. 文如其人是学理层面的根基论,诗歌文本离不开诗人人格“打底”,说明主体人格是作品风格的显性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写出的作品,可能大异其趣,但在同一情境内写的所有作品都具有相同的风格。
B. 人格观念是考证作品风格最主要的参考因素,同时还需要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方显务实之态度。
C. 一般而言,人格的精气神高低,经常主宰文本质量的好坏,所以,改善作家精气神也是改善文风的方式之一。
D. 不夸大渲染人的残缺、黑暗、破损,不忘针砭与提醒现代人的困境,就能使人的塑造走向全面完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B.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元好问《论诗绝句》)
C. “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魏叔子《日录》)
D. “文章纯古,不害为邪;文章艳丽,不害为正。”(吴处厚《青箱杂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钱钟书先生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同时他也认同,如果文艺创作者“本根剥丧”,则其作品也有可能“神气彷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髻
琦君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