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70字。
秘密★启用前
九江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木村症侯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 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 亲属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生育和婚姻事实,每个人都形成一个亲属关系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B. 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C.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D. 礼是有甚于道德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3.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 材料三采用了比喻论证,以“柴”与“波纹”为喻,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 请根据材料二,分析“礼”与“法” 不同。
5. 乡下人是否真 愚?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A 3. B
4. ①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礼的规范依赖的则是传统。②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而法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服法是被动的。③后果不同:人可以逃避法网,还能骄傲;但人无法逃脱礼的约束。
5. 乡下人并非真的愚。原因:①乡下人是因为没有机会学习,而不是因智力缺陷缺乏学习能力;②乡下人是由于不知道时常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并非“愚不可及”;③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需要同城里人一样多,因此知识不及人是正常现象,并非真的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军的小板凳
石朋庆
我到部队参军时,只有十八岁,年纪小,个头儿也不高,在班里老是被战友们说成是小兵蛋子。高炮团训练很严格,一般的身体还真吃不消,一天下来,累得像害场病似的。有战友私下问我:“你这个头儿怎么想到要当兵啊?”
我倔强地回应了一句:“我自幼就立志当兵,个头儿小也会慢慢长高的。”
一天,我们班长对我说:“你真有福!老将军听说你与他是同乡,要见见你。”
我一时不知所措。我想这可能是我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战友们也以为我会离开连队去师部机关。
果真,第二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就打电话来了,要连部派车速送我到师部。我在训练营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