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0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考前基础强化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故事存在于叙述当中,叙述的开启和终结,也就是中国故事的开启与终结。如何在叙述当中将“事件转化为故事”,将人世生活赋予中国化的民族特征,并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起一种稳固的文学话语力量,作家的主体自觉、叙述能力和经验超越是兑现关键。
文学叙述中国故事,需要作家构建叙述的主体性自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作家以模糊并带有歧义的“人类关怀”为创作理念,在文本中以生硬的抽象理念去营造支配情节、语境、人物和事件,追求人物的符号化、背景的虚设化、意绪的缥缈化、生活的模糊化等。这显然是一个认知的误区。因此,中国故事的叙述亟待作家立足本土、深入本土,从而在对本土故事和本土生活叙述的主动自觉当中,呈现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文关怀,因为“人类”与“世界”正是由众多充满差异化的地方本土所构成,打破世界文学市场不平衡格局的唯一方法就是建设文学多元主义,而建设的力量正在于地方性或民族文学自身的主体性建构与完备。
文学叙述中国故事,需要作家进行叙述范式的艺术创造。中国传统的笔记、野史、话本、史传、传奇、志怪、志人等叙述方式,在百年来的新文学当中仍然隐秘地运行,而现代主义、魔幻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西方叙事技巧经大规模引进后已成为中国作家构建新文学传统的重要方法。传统叙述方法能充分发挥中国汉语语体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特征,形成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意象和美学习惯,但很难开启新的叙述维度和叙述深度,甚至造成对现实的遮蔽乃至误读;西方文学的叙述范式能够达到“深度的透视”“深刻的体验”“主体的超验”等层面,但存在文学实验性对中国人的最普遍的情感世界、观念世界、生存世界、经验世界等的“不及物”,忽视了与中国本土生活的创造性关联,削弱了对“中国”的“内在性”“精神性”“文化性”以及“真实性”的表达效果。因此,文学叙述中国故事,需要依托中国传统叙述方法和现代西方叙述方法,依据“以何叙述”来寻找能最有效传达“叙述何为”的创造性表达范式。
文学叙述中国故事,需要作家具备对本土生活和国人精神的现代审视与人文关怀。作家首先要具有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与生活对话、与生活搏斗,才能对与作家切肤相关的生活有深刻而清醒的认知。鲁迅与现代知识分子、沈从文与湘西乡民、赵树理与晋南农民、陈忠实与关中农民、路遥与陕北青年、莫言与高密乡民,这些典范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叙事,无不根源于作家对自己所熟稔的世道生活的热爱、拥抱与共生。其次,作家需要具有独立、深刻、开阔的现代思考能力。作家不仅要理解生活,还要超越生活的迷幻,以“历史的”“美学的”和“人性的”观照,展示理性的认知和理想的感召。最后作家要有真正中国化的文化智慧,要有悲悯情怀与人文关怀。唯其如此,才能构建起一种源自于中国文化、中国生活和民族力量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国故事需要被创造性叙述的真正价值期待与文化旨归。
(摘编自金春平《文学叙述中国故事的情景、维度及范式探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学中,中国故事离不开叙述,可以说,中国故事的开启和终结是由叙述的开启和终结来决定的。
B. 作家的主体自觉、叙述能力和经验超越可以让事件在叙述中转为故事,并构建稳固的文学话语力量。
C. 如今不少作家在创作理念上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中国故事的叙述亟待作家主动构建立足本土的自觉。
D. 作家需要进行叙述范式的艺术创造,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叙述方法很难开启新的叙述维度和叙述深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紧紧围绕着“文学叙述中国故事”这一核心话题,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B. 第三段中作者将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叙述方式进行对比,意在表明两种叙述方式的异同。
C. 第四段列举丰富事例,直接表明成功的中国叙事根源于作家对熟稔的世道生活的热爱与共生。
D. 文章将“文学叙述中国故事”放在了世界文化视域之中,着重阐述了叙述好中国故事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建构、完备地方性或民族文学自身的主体性,并建设文学多元主义才能打破世界文学市场不平衡的格局。
B. 如果作家依托中西方叙述方法,依据“以何叙述”寻找创造性的表达范式,那么中国故事可以叙述得更好。
C. 作家热爱生活,具有现代思考能力,有悲悯情怀与人文关怀,才可能构建起源自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精神”。
D. 中国故事需要被创造性叙述的真正价值期待与文化旨归,是对中国的“文化性”“真实性”等的有效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能交通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智”而不“能”。比如,支撑自动驾驶升级,除了“聪明”的车,更要有“智慧”的路,这就离不开可知可感的基础设施、数据决策和管理系统等搭建起来的车路协同网络。当前,我国在信息采集、停车服务、指挥调度等方面智能化程度有较大的提升,也催生了一些新业态。同时,这些尝试多停留在单个环节上,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