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10字。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为四部分,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准考证号准确的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何谓自然文学?在我看来,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自然文学。自然文学不是不关注人,而是与人相比,对自然的关注更多一些。文学是人学,但自然文学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学。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这个主角表现在自然的坚韧与野性,自然的爱与美,自然的神秘与传奇。
自然文学首先有慰藉的功能。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诗。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跟父亲关系闹僵,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
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徐霞客游记》是自然文学经典之作。徐霞客在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背景下,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上千次游历,踏访过无数山峦河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写出了260万字的旅行日记。他的日记涉及地质、地貌、山脉、水系、火山、温泉、植物、动物、气候、宗教、风俗等博物学知识,还勘误并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的结论和认识。《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
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苏东坡一生遭受了种种磨难。才华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然而,他终究活得通透,洒脱,其乐陶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苏东坡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也许,对外物的欲望会占据人的内心。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会在无边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虽然自然文学有如此这般的功能,但自然文学并非时尚的文学。自然文学与众声喧哗及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它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自然文学的美,不仅仅是指作品的辞藻和句式,也不仅仅是指描述的对象,它更意味着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无论是我们置身的大地,享用的食物和空气,还是人的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
材料二:
自然写作应该呈现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呈现对这个事物研究观察的过程、研究的结果,要梳理并吸收当前知识界对这个事物的已有研究成果。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主人公,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是谁在观察,是谁在思考?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人感应,我认为这一点在真正的自然观察中是可以建立起来的,我们姑且称为“感于自然”。这是一种了然于胸的微妙的感觉。最后,我们不必考虑具体的文体定义,如它是科普还是报告文学。我觉得好的文章是不断突破旧有成规的。如果今天的科普写作一定要坚持一种状态,那是狭隘的,文体是在不断变化的,非虚构的写作也在不断写出新的样式。我认为科普写作不要急于命名,急于定标准,有时候最有魅力的地方刚好是溢出标准的地方,这种文体得到新的生长空间,探索了新的写作路径。苏东坡说的文无定法,是就创作本质而言的。
自然写作中,知识性的内容一定要有,但这不是唯一要追求的,我们过去的科普写作过于追求知识而忽略了其他。我自己也经常带着相机在高原上拍花看花,从镜头中看见的哪怕是一朵小小的野花,它的色彩、样式可能让你有两种情愫产生。一是那种纯粹的对于生命奇迹的礼赞,那种纯粹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另一个是你抽身于世的感悟。等下一年再去看会不一样。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知识的部分可以自己学,在习得后一定要有深化。这深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生命的感受,你面对的是生命体,不是一部冰冷的手机,它是自然演化的奇迹,这个生命体中包含了一些我们可以语言化的内涵,比如你与它发生的某种共振的感应。另外,这种纯粹的美来源于我们观测的对象本身。我想强调的是,在中国的美学中,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我们语言的工具来承载,但现在我们对语言的处理不够尊重,对它的美学内涵挖掘得不够。西方博物学家洛克在云南丽江住过很多年,他还写过一本关于丽江历史文化的书;徐霞客也到过丽江,也写过关于周围地理的书。与洛克所写的丽江相比,徐霞客的文字显得细节太少。洛克了解这个地方的地质演化历史,所以他知道某一种岩石意味着什么。但是,为什么徐霞客的书写我们今天还愿意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文字。在描述景物时,他的文字非常优美,这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抒情写景的传统,很多时候知识会过时,但好的文字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现在的博物方面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经典意义的,比如梭罗、利奥波德和缪尔的,还有一类是工具性的。我们工具性的博物读物做得比较差,实用且高质量的地方性植物观赏手册、国家公园手册很少,有些过于专业,不是普通爱好者可以用的。我相信高质量的读物慢慢会出现。
(摘编自阿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书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文学更多的是关注自然,自然取代人而成为作品的主角,可见“文学即人学”的观点并不适于自然文学。
B.苏东坡虽历经磨难却能过得洒脱,得益于他从竹子那里得到的启迪。因为心中有竹,他在物欲社会中才没有迷失。
C.人只要用心地观察自然,就能建立起天人感应。这种属于主人公的微妙感觉,是应该在自然写作时呈现出来的。
D.尽管洛克写丽江比徐霞客多了一些具体的内容,但徐霞客的文字体现中国抒情写景的传统,是至今仍被喜欢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寒山及缪尔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自然文学可以让一个人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
B.随着人们对自然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自然文学未来将会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学样式。
C.科普写作不应急于定出标准,就创作的本质而言,这与苏东坡“文无定法”意思相符。
D.一些博物读物过于专业,不适合普通爱好者,这体现出我们工具性博物读物做得较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自然文学功能的一项是(3分)( )
A.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让广大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纯洁与善良。
B.一些优秀的动物小说帮助儿童认识动物并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C.梭罗写《瓦尔登湖》可以帮助人们从丑恶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
D.杜甫在《望岳》诗中表现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在自然写作中,为什么要有对知识的深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