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500字。益阳市2021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方案、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作为开场白话已经说得够多了!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10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活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有删改)
材料二: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代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奇趣。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而是要使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
B. 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读一本能引起共鸣的作品,第一要务是认识自己本身。
C. 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读一本别人称赞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否则会厌恶读书。
D. 包德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尽管照明不好,苦读的空气却与王佐良当时的心情合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得真正教养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即完全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B. 阅读的道路有千万条。最好途径是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等。
C. 读书不求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每个人一生只要读10来本书,就能成为真正读书人。
D. 清华图书馆是王佐良的一大恩师,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灿烂新世界。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必须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
C. 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D. 世界上的书籍,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它们让你成为自己。
4. 简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两位作者都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请结合材料,联系你读过的某一本书,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D
4. 先写大学期间,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再写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最后写在英国圆形图书馆中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
5. (一):《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儿子在艺术、生活上的睿智之言,既是父亲对儿子爱的集中体现,又是傅雷自己人生态度的集中写照。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感悟到:一个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上图书馆或者学艺术,可以完善自我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从天性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去阅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去成就自我。
参考示例(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反映了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精辟理解,是一本不错的学术著作,徜徉在其间,可以明白:阅读,可以让自己与整个人类社会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阅读一个作品,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与作品产生思想的共鸣;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升华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读一本能引起共鸣的作品,第一要务是……”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