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500字。
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华文明具有哪些特质和精华呢?我们不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建设领域出发去探求中华文明的特质。
②从物质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将人本身置于中心地位,“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离不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中华文明也具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精神,持经达变、与时俱进的“时中”气质,以及尊重差异、包容异己的“中和”法则,这些精神传统在当下具有特别的优势,可以避免僵化思维,进而发挥多元共通的交融优势,确保经济转型渐进平稳而非激进动荡,确保经济发展多元共融。中国自古就把“经济”视为“经世济民”,具有浓厚的政治意涵与公共属性,儒家伦理与殖产兴业并行不悖,“义利之辨”为经济生活注入浓厚的伦理品质;在道家的政治理想和后世的政治实践中,治理者“以百姓之心为心”,不但不与民争利,而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儒家和道家的经济理念有殊途同归之妙,在历史上一脉相承,使治理者积极介入生产分配各环节,有力统筹整合各地域和各阶层经济生活,在节流和开源之间、安全和财富之间、局部和全局之间、眼前和长远之间努力维持平衡。
③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拥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国家治理思想资源。中国形成了以“大一统”为根本的国家治理制度惯性,并高度重视“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积累了大量历史上行之有效、足以维系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治理经验,有效处理了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课题。
④从精神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拥有立德树人、人文化育、改易更化等人文主义柔性治理的精神特质。即便是深受西方列强压制的晚清士人,依然对实现富强与追求王道有清醒认识,认为“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
⑤从社会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具有家国共同体、礼乐共同体等共同体本位的鲜明特质;而对于共同体中的个人,则追求“明明德于天下”,期待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彰显其美德,彰显其在共同体中的主体性。这些思想传统,足以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厚重的本土资源。
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人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为实现这一诉求,历世历代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也都在探索实践,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这些自古以来的理念诉求和实践探索,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⑦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道路,滋养了中国精神,不仅存诸青史,更泽润当下。一言以蔽之。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已然初步呈现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貌。当代真实的中国,是仁爱民本、立已达人、互惠共赢、稽古开新的中国。
⑧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更好阐述中国文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和平的、文明的、可亲的中国。
(摘编自孔新峰《五大视角看中华文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精神、中和法则等这些精神传统为当下经济发展多元共融提供了精神支撑。
B.中华文明积累了众多治理大国的经验,有效地处理了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课题。
C.晚清士人对富强与王道有清醒认识,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坚守王道比实现富强更重要。
D.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建设领域角度探讨中华文明所具备的特质,视角新颖。
B.文章以儒道两家经济理念的殊途同归来论证中国治理者积极介入生产分配各环节的观点。
C.文章在阐述中多处直接引用原文来阐述中华文明的特质,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
D.文章结尾阐明新时代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意义,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历史上多次发挥了多元共通的交融优势,确保经济转型渐进平稳而非激进动荡。
B.如果人人都以“明明德于天下”作为个体的追求目标,那么社会文明程度就会提升。
C.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出路。
D.当前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的根本目的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固的理念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空间考古大有可为
王心源
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渐实现从内容、手段到形式的系统性加强与创新。比如,从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转向对文化遗产所在环境的共同保护,从对文化遗产的物体保护转向对物体与数字化保护双管齐下,从实体展示转向实体与数字化展示比翼齐飞。在这些变化与创新中,空间考古大有可为。
地面的田野考古调查往往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仅凭借肉眼或简单的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