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00字。

  淮安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的朋友圈平均两天出现一个“YYDS”,最近有被“破防了”赶超的趋势。流行语是一种代表年轻的身份密码,等待同类接收、识别、会心一赞。当你的朋友还在用嘴部是一条弧线的小黄脑袋表情来表达快乐时,你知道,他老了。
  有人认为流行语如入侵物种一样大肆泛滥,动不动就破防,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为后人留下糟粕。我们倒也不必做语言警察,相信语言自有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语言学家马学良、瞿霭堂都认可,“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
  的确,流行语是一种集体记忆,也是时代情绪的沉淀。现在回望,“我倒,原来你也在网上冲浪啊”“你是GG还是MM啊”这样的句子,竟然有种娇憨可爱之感,与那一代网民同网络“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兴奋、好奇、期待遥相呼应。
  朋友圈那些惯常用流行语的人并无恶意,绝大部分普通网民是“小透明”,并不掌握多大的话语权,重复使用流行语是融入大集体,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方式。在朋友圈这样人员混杂、圈层重重的阵地,人们互相抛梗试探,努力显得时兴,铆着劲儿让自己显得有趣。
  可问题就在于,复读机式的有趣并不是真的有趣,甚至相当乏味。当一个热词反复出现在聊天记录、综艺字幕、电梯广告、视频弹幕里时,它的诙谐和巧妙之处就被一次次稀释了。
  网友说,有智慧的人发个金句,感觉是智慧不小心漏了一点出来;机灵鬼们发个金句,让人觉得在用尽全身力气搞笑。可哪怕人人争当机灵鬼也好,眼下是人们没能力发明滥词,只有复制滥词。
  毫无技术含量的表达和缺乏趣味的文字,正在逐渐消磨我们的语言能力。“失语症感者”离文字越来越运,症状是容易大惊小怪、抛弃句号,因为句号意味着冷漠、不满和谴责的语气,只有感叹号才显得热情。他们也放弃谴词造句,需要表达时就打开图库贴一张“说大事专用图”“不配图我总觉得不专业”“我是来凑图滴”;写文章要三行插入两个表情包,文字不再用来讲逻辑和故事,只呈现情绪和状态。
  渐渐地,我们走100字的点评也凑不满了,微博也都是零碎的呓语。阅读和书写长文更显吃力,能够领悟别人所表达的意思,并且精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成为一种逐渐稀缺的能力。
  摧毁我们语言能力的并不是流行语,而是我们不再思考。语文教育改革者叶开先生在《对抗语文》一书中说:“一个人阅读量有限,不知道知识的传承关系,很容易就会拿一个小山包华山,在那里杀猪一样抒情。”在看似有趣的流行语外衣下,包裹着干瘪的灵魂。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复制流行语是容易的,精确地形容思想、感受、味觉、气味,用别人未曾用过的表达,去触碰那些存在却未被注意和书写的地带,才是有价值的,也是永恒的。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8日)
  材料二:
  身处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信息可以无穷无尽地被复制和传播,并且依旧是免费的。然而,信息是免费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正如《Payback》一书中所阐述的:信息爆炸大量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抹杀我们的创造力,“数字泰勒主义”已经把我们的大脑当作了唯一标靶。现代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的交谈,人们的反应,人们的思考和人们的记忆。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曾在著作《浅薄》中断言“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他指出,互联网对信息的过量承载,我们被迫加大略读的比重,形成浅阅读,在强化我们的反射反应及处理能力的同时,损失了我们深度思考和创造方面的能力。不断地点击超文本链接,解读“超文本”,不断地增加我们的认知负荷,削弱了我们解读、理解、记忆所读内容的能力。卡尔担忧的是,在丢掉报纸、杂志,丢掉托尔斯泰的心灵,同时也在一步步丢掉自己的大脑。现代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网络依赖性,离开互联网,就难以思考,眼睛离开电脑屏幕或者“PPT”课件,难以讲话叙述、难以逻辑表达。而我们所说的文字失语和这也密切相关。诚然,信息化不可逆转,互联网也的确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善,但也必须对互联网严加防范,防止更多人在互联网浪潮中被淹没,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为此,复健文字能力迫在眉睫,书中总有黄金屋,不妨放下电子设备,在纸质书籍中寻找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创造机会、抓住机会表达自己,沉迷于网络世界,惊讶于他人的表达能力并不能让你有所改变,而当你主动表述时,语言的干瘪贫乏才能得到改善。减少网络用语、表情包等的使用,多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述自己,打破网络社交的屏障,将自己拉回现实社交。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1年9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但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
  B.绝大多数普通网民重复使用流行语是想要让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显得更年轻、更时尚。
  C.“失语症患者”离文字越来越远,表述能力下降,被网络用语逐渐淹没,未经思考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
  D.互联网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记忆内容和思考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YYDS”“破防了”“网上冲浪”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情绪的沉淀,然而并不能够承载时代的集体记忆。
  B.很多网友喜欢使用表情包、流行语、缩略词来表达自己,久而久之,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下降,就有可能成为“文字失语”患者。
  C.卡尔认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过量,造成了我们深度思考和创造能力的缺失,甚至丧失了心灵的感知力与敏感度。
  D.材料二认为我们可以在纸质书籍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并通过纸质书籍的阅读复健文字能力,解决“文字失语”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呈现的语境能够体现“精确地形容思想、感受、味觉、气味,用别人未曾用过的表达,去触碰那些存在却未被注意和书写的地带”的一项是(3分)
  A.一本很厚的书,有人用一则视频、两幅配图就讲完了。
  B.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绝绝子”“YYDS”。
  C.在脱口秀现场,观众惊异于选手层出不穷的包袱和爆梗。
  D.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4.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述话题均指向“失语”现象,但行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待、殴打动物致死,结果让人心寒!”题目配图是一只在铁丝网里的羊,郑主任还在链接上方加了文字:“呼吁严惩!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生存权!有尊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