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820字。

  安徽省宿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益被打破,人们的生存方式、情感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亦随之变化,为城市文学的繁荣奠定了丰厚的现实基础。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城市文学却没有像城市发展那样迅速而成效卓著。
  城市文学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缺乏创作上的传统。尽管老舍、茅盾、萧红、张爱玲以及“新感觉派”作家和“京派”作家们在细致描摹和立体呈现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城乡的多维参照对比等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文学史经验和城市书写路径,但总体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期仍是以乡土书写为重心。
  以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为代表的众多作家,都为乡土文学贡献了独特的范本,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表达范式。而城市文学在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并没有形成规模性文本和创作上的有序传承,导致作家们对城市的书写缺少可资参考和借鉴的范式。再加上当下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对其进行准确把握和立体呈现难度太大,而作家们或城市经验不够丰富,或审美兴趣不在于此,因而城市现实生活虽是一座文学的富矿,但如何开掘却成了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千差万别,城市的历史和底蕴更是一城一面,并不雷同。这些差异性只有在城市的整体意象中才能得到更为精准而鲜活的呈现,只有在整体感中,我们才能形成对城市的独特认知和深入体认。一些作品中出现城市的地标,比如街道、广场、建筑等等,仅仅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嵌入式的存在,去掉这些符号,对整个作品影响不大。在这些文本中,城市更像是一个装置,一个可以随意更换的外壳。这样的城市文学,对于城市特质的把握与表现显然是不足的。城市书写要有整体性意识,也即整部作品要散发出鲜活地道的城市气息,营造出生动真实的城市氛围,而不是片段式或嵌入式的城市符号的展现。
  城市文学如何写出城市的整体感,探索路径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平衡好民俗性和现代性的关系。民俗性代表的是城市的历史,没有历史,会令笔下的城市缺乏厚重感。现代性代表着城市发展的重要面向,亦是城市的基本特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充满着张力。城市文学要处理好这种张力关系,既要写出这种民俗性,将其作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标签,更要写出其现代性,着力表现从众多城市印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属于特定城市的发展特质。
  文学是人学。作家要将城市故事的重心放在城市人身上,从而真正写出人与城的关系,传达出城市的内在灵魂与深层气质。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一定会有独属于这个城市的精神特质与文化气质。如北京的居民,天然地具有一种“京味”;上海的居民,会带有一种沪上味道;而大连的居民,又会带有一种天然的“海蛎子味”……因此,怎样去深入城市的内部,对城市进行精神体悟,写出有“人”的城市,是创作城市文学需要准确把握与着力传达的。作家们无论是进入城市内部亲身体验,还是借助经验想象城市;是将“人”移植进城市,还是从城市内部发现“人”,都应触摸城市的温度、写出城市的肌理、呈现人与城的内在契合和独特关联。
  (摘自韩传喜《城市文学:写出城市的精气神》,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和时代关系密切,中国城市发展为城市文学繁荣奠定了现实基础。
  B. 中国现当代文学缺乏城市文学的传统,造成了乡土文学成为创作重心。
  C. 城市文学的书写需要有整体性意识,不需要在作品中展现城市的符号。
  D. 处理好民俗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城市文学创作的必由之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时代特征、历史渊源两个方面观照城市文学创作的现实状况,视野开阔。
  B. 文章依次从表达范式、城市发展、作家自身三个方面论述城市文学创作的难题。
  C. 文章从写出城市整体感、写出人与城的关系两个维度论述城市文学创作的途径。
  D. 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说服力,全文整体上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新月异的城市现实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作家应该设法去开掘。
  B. 不同的城市文学作品,人与城的关系如果同质化,就难以传达出城市独有的精气神。
  C. 作家进入城市内部亲身体验,就能从城市内部发现“人”,从而呈现人与城的关联。
  D. 《故都的秋》的成功,和文章借助带着老北平特色的风物,传达出的“京味”有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果关系错误。文中有“城市文学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缺乏创作上的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缺乏城市文学的传统”是城市文学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选项内容够不成因果关系。
  C.“不需要”表述错误。原文为“城市书写要有整体性意识,也即整部作品要散发出鲜活地道的城市气息,营造出生动真实的城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称进博会)圆满收官。在本届进博会上,企业展设六大展区,展览总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线上国家展;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281家,近40家为首次亮相的新朋友。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本届进博会“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07.2亿美元,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累计进场观众超过48万人次,海内外网友累计线上访问量超过5800万次,再次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