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350字。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8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自然的神力,数亿年间,使坚硬的岩石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几十亿年前,地球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被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岩石在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
  成土母质的性质决定了土壤的类别。在我国,有东北的黑土地、西北高原的黄土、云贵川的红土,还有中原的棕色土壤。土壤的垂直剖面从下往上通常可划分为土壤母质层、底土和表土三个部分,其中表土和底土合称为“土体”,是土壤的主要的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转化而成的腐殖质层。在自然界,需要300年到1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人类随着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环境被酸化。而钢、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土壤中,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意识到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目前,还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家,将污染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摘编自郭俊刚、赵恒勤《土壤资源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土壤学家常将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肤”,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更是抵御外来伤害的首要屏障。作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土壤也像皮肤一样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在唐代人们把土壤比作“地皮”,这形象地概括了土壤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土壤能生长农作物、提供食物,此外,还有许多“特异功能”。它可以调蓄洪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化解危机;可以将产生温室气体的碳封存于体内,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富豪”;可以为土壤动物、微生物甚至人类提供栖身之所;还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土壤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云南土林、甘肃彩丘等,“吸睛”无数。倘若离开土壤,人类文明将失去生机,难以为继。
  我国疆域辽阔,土壤资源绝对量大,资源区域差异明显,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类似于生物分类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在我国现行的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学家将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588个亚类,土系的数量则逾万,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土壤资源类型之丰富和变异程度之大。
  土壤是一种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甚至都没有人能见证一厘米土壤形成的完整过程,而它的毁灭,可能是一场暴雨、一次污染事件。根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世界范围内正面临土壤侵蚀、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种威胁。仅以土壤侵蚀为例,每年就会造成250亿吨~400亿吨表土流失,导致作物减产、土壤固碳能力下降、养分和水分明显减少。据统计,每年因侵蚀所造成的谷物损失可高达760万吨。
  生产性土壤的进一步丧失,不仅将严重威胁到粮食生产和安全,有可能使数百万人陷入饥w饿和贫穷,还将加剧对自然的破坏,摧毁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地球皮肤的土壤,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摘编自杨顺华《土壤,它不只是地球的“皮肤”》,来源《地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表面裸露的岩石,受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逐渐风化成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其间需要漫长的过程。
  B.重金属,如铜、铅、砷,只要进入到土壤中,就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在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C.土壤这张“地球的皮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物质,能维持陆地生命的存续,有了这“皮肤”就可以抵御外来的伤害。
  D.我国疆域辽阔,土壤类型有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588个亚类,土系数量逾万,土壤资源类型和变异程度超过任何国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壤酸化是指土壤变酸的过程,它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一定伤害,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
  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要采取一定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C.土壤有诸多功能,可以调蓄洪水,可以将产生温室气体的碳封存于体内,还可以“吸睛”无数,如果失去土壤,人类文明将难以为继。
  D.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的形成不易,没有人能见证一厘米土壤形成的完整过程,而它的毁灭,可能是一场暴雨、一次污染事件。
  3.土壤酸化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下列不会对土壤产生酸化的一项是(   )(3分)
  A.矿石中的硫元素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进入土壤。
  B.农业耕作时,长期大量施用化肥。
  C.在土壤中施撒适量的生石灰。
  D.煤炭燃烧所产生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到土壤。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介绍土壤环境恶化对人类产生威胁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效果?(4分)
  5.请结合文本概括土壤资源“前世”情形和“今生”现状,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