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0610字。

  高考语文的非连续性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南农大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21日公布,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团队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该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经过前后20天的培养,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
  11月21日,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评价,认为该成果有3个突破。一是首次分离得到了高纯度的猪肌肉干细胞和牛肌肉干细胞,突破了培养肉研究难以获得高纯度单一细胞群的瓶颈;二是创立了猪和牛肌肉干细胞体外培养干性维持方法,初步解决了传代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减的难题;三是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产品。这让中国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前列。
  据了解,培养肉是指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可食用的肉类,培养肉技术是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性创新,是一种新的动物蛋白生产技术。培养肉的生产一般先通过活体采样获得动物的肌肉组织,再从组织中分离得到肌肉干细胞并在富含营养成分的营养液中大量培养成肌肉前体细胞,最后在可食用的三维支架材料中将肌肉前体细胞分化成熟为肌肉组织。
  (摘编自《中国“细胞培养肉”技术获重大突破》,“中国新闻网”2019年11月21日)
  材料二:
  世界上的第一块“培养肉”诞生于2013年。当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理学家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了足足28万美元,才培养出一块牛肉饼。为了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世人,他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培养可以吃的牛肉,他当着媒体的面儿,把这块牛肉煎熟了。波斯特博士也因此被称为“培养肉之父”。波斯特博士在2015年宣称,他的团队已经把一片肉饼的生产成本,由28万美元降低到9美元左右。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了,不过这距离市场的期待还是有些距离,因为在美国,一个双层牛肉饼的巨无霸汉堡,售价还不到5美元呢。
  不过,价格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毕竟,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培养肉肯定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而且,培养肉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从生物学底层来塑造肉类的口感和营养成分,这是畜牧业很难做到的事情。
  除了培养肉,人造肉还有另外一条技术路线,那就是“合成肉”。如果“合成肉”的历史可以从豆腐开始算起,那么人类已经在这项技术上折腾了两千多年了。中国是全世界豆制食品最丰富的国家,为了能够造出口感更好的豆制品,我们几乎试遍了所有可能的工艺和调料,但是很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没有真正拿出一块色香味俱全、能够以假乱真的合成肉。虽然我们经常把一些豆制品称为素鸡、素鱼,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那些只不过是调味过的豆腐而已。
  合成肉要想创造出不同的肉类组织的口感,就需要为每一种组织都发明不同的生产工艺,而培养肉则不需要,他生产任何一种肉类组织的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培养肉公司甚至还能制造出排骨、脆骨、肉皮、牛蹄筋等肉类组织。一旦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培养的方法获得这些组织,比通过合成的方法来制造它们要容易得多。培养各种口感独特的肉类组织,是培养肉独有的优势。此时的培养肉,很可能就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迎来了市场拐点。
  (摘编自《未来哪种“人造肉”最终会占领餐桌?》,“澎湃新闻”2019年11月29日)
  材料三:
  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人造肉要真正走进中国市场,克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即便目前在消费市场上,人造肉还是处于观望的状态。但是,人造肉的发展仍然是非常急迫却前景趋好的。因为人造肉有两大社会价值,是很多产业所难以实现的。经济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陆续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更对全球肉类消费造成直接的影响,人均肉类消费逐年增加。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7亿。人造肉为解决世界人民肉类消费困境,解决肉类短缺危机提供了解决之路。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 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 有18%来自养殖业,其中的污染问题少有人提及。动物的排泄物会污染土地和水源,还有动物的遗骸,都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巨大的压力。如果现在能通过技术的手段,达到保护动物与环境的目的,那这得是天大的好事啊!从这些角度,人造肉的社会价值是应该得到巨大肯定的。
  另外,还有与真肉相比,人造肉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控制食品的营养配比,并且除去对人体有害的部分。
  (摘编自张毅《开始流入大众餐桌的人造肉,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1)下列对材料中“人造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出的肉类就是“培养肉”,“培养肉”的成功研制也是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性创新。
  B.“培养肉”生产技术,其实就是一种动物蛋白生产技术,即在肌肉组织的活体采样中分离出肌肉干细胞,利用其再生长能力,培养出大量新的肌肉干细胞,最后依托可食用的三维支架材料聚合为肌肉组织。
  C.世界上的第一块“培养肉”是由荷兰的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28万美元,于2013年正式培养出来的,在媒体面前向世人证明了培养出可食用肉类的可能性,波斯特博士也因此被称为“培养肉之父”。
  D.“人造肉”的技术路线有两条,即“培养肉”和“合成肉”。“培养肉”生产任何一种肉类组织的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合成肉要制造出不同的口感则需要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故“培养肉”的生产工艺更简单方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光宏教授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实现了多重突破,使中国跻身培养肉研制领域国际前列。
  B.中国是全世界豆制食品最丰富的国家,在豆制品的研制上,中国人做了诸多尝试,但至今还没能研制出一块能完全替代肉类的“合成肉”。
  C.“培养肉”通过突破性技术,能培制出排骨、脆骨、肉皮、牛蹄筋等肉类组织,这是合成肉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培养肉”迎来了市场拐点。
  D.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肉类消费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长此以往,世界人民将面临肉类短缺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造肉”发展前景向好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