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970字。
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概括材料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2021年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到了西汉末年,才有确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东汉时,户口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主、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资产、职业等项目。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突破1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口据统计已经有4亿多人。
整个20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一普”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年的“二普”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1982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项。2000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年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有较大进步。为提高数据质量,“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保密处理。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
“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目。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合的特征。
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七普”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
(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
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请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具体说明人口普查对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分析概括,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
根据“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分析概括,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个人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五年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