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150字。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秋季学期期末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代优秀的散文,往往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③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米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④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没有王税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如传记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与他栩栩如生地写出的人物,可能并不吻合,对照《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一生事迹的描写,与篇末“太史公曰”的评价,可以看出两者间存在的差距。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本是用以说明养生的道理,而后世读者却从中引申出另外一些道理。这里用得上陶渊明的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⑤形象生动能 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散文和诗歌都具有形象性,其形象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即便是议论性散文,也常常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
B. 古代散文叙议成分较多,说理也比较枯燥,却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而诗歌则常用比兴手法,更偏重想象和意象。
C. 古代散文名篇,都是形象与文辞兼美的佳作。通过把握形象,探究意旨,我们就能与作者心灵契合,产生情感共鸣。
D. 形象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唯一依据,离开形象分析便不能对文章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也难以获得美感、提高认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总说古代优秀散文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引出下文的论述对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B. 文章第二、三段,运用对比法、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诗、文形象性的各自特点,有利于我们认识二者的不同。
C. 文章第四段举例论证,列举《小石潭记》等文本具体阐述了欣赏散文的不同角度以及探究散文主旨的差异性。
D. 文章末尾一段,补充论述了从形象入手欣赏散文的作用和意义。总括全文,呼应开头,体现结构上的严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诗与文在形象塑造上有不同,但从形象的角度入手欣赏作品,均可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得到有益的启示。
B. 庄子《逍遥游》、贾谊《过秦论》等议论性散文,为避免枯燥说理,在语言、举例、情感等方面融入形象化因素。
C. 作文如做饭,“不变米形”;写诗如酿酒,“形质俱变”。清代学者吴乔的比喻阐释了诗文作品的文体区别。
D.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都说明读者的鉴赏不一定符合作者本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