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970字。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1~3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 B. 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
C. 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 D. 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 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 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 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 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 《离骚》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 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曰《随园诗话》。再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也是以此方式来命名的作品集。
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语境描述的对象是诗,应用“行云流水”,排除BC;
第二空,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之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境有“互为一体”,强调关系紧密,应用“水乳交融”,排除A;
第三空,精妙:精致巧妙。精细:精密细致。语境是指对音乐的描写精致巧妙,应用“精妙”。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在2019年7月9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的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补足乡村医疗“空白点”成为高频词。长期以来,卫生健康资源始终存在着资源总体不足、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农村贫困地区尤其突出。乡村医疗“空白点”是贫困地区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痛点,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也有因编制管理等机制不顺畅导致的人手紧张,还有地域偏远、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国家卫健委提出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和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