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460字。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的庙号。庙号是我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王子,为干支之一。“干支”即天干地支,夏历中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是纪日。
C.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及其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中国古代爵位之一,春秋时期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羌胡: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
C.陇西:古代郡名,战国秦置,因位于陇山以西,故名,后泛指甘肃地区。
D.行:兼任。在文言文中“判”“领”“署”等也都是兼任官职的意思。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即奏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多为陈述意见或言事。
B. 当国,指执政,主持国事。这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北邀当国者相见”的“当国”意义相同。
C. 擢,指提拔、提升。古文中多用“擢用、超擢、拔擢、左迁”等表示受到君王或上级的提拔重用。
D. 知,指主持、管理。在古代官职中如知县、知府、知州等就是指主持管理县、府、州事务的长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古代经举荐录用而进入中央、府、州、县等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
C. 阵法,中国古代作战的队形,若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D. 封典,封建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始于晋至唐完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B. 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
C. 丁内艰,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回家守丧,称为“丁艰”或“丁忧”。文中的“丁内艰”指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D. 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北齐时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此为义仓的先河。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馆人,古代掌管驿馆的人,主要负责招待宾客食宿,文中指看守文天祥的士卒。
B. 枢密院,五代至元代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在元代,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