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1780字。

  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化浪潮下,城市文学的城市美学构建面临不少问题,文学界亦缺乏关注和描述当代城市审美现状的氛围,而从城市文学创作实绩来看,文坛尚缺乏真正能体现城市美学新面貌的精品力作,这与当下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匹配。
  当前,城市文学的创作和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变化,即城市新变化、文学新变化和美学新变化。忽视这些新变化,文学的城市书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文学介入城市审美的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城市新变化是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为城市人文、景观、气质、价值等领城带来全新面貌,其中既包含新希望和新成就,也包含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都会对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价值产生很大影响。如果说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映和对人精神状态的书写,那么就不应对当下社会这一显明的转型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生活变迁视而不见。
  城市文学面临的第二种变化来自文学自身。城市社会的发展给文学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是创作群体的构成和生存方式出现了变化。城市文化生态的运转方式带来大量“非典型”创作群体。其次,文学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评论界屡屡发出“文学已死”的呼叹,但这不过是旧文学观念遇到新文学现象时发生阐释障碍的体现。有的人之所以看不懂其中的变化,是因为评价尺度和眼光滞后于时代、滞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现实。实际上,文学越来越深地渗入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文化转型也好,视觉文化转向也罢,都不会让文学走向死亡。如今纯粹性的、以传统文本形式存在的纯文学确实有式微之势,但文学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发展,如零散式的文学元素、拼贴式的文学形象、无处不在的文学表达等。虽然这在文学批评中多被视为文学“沉沦”的标志,但其折射出的文学形态与观念的转变却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21世纪以来美学的研究转向与发展成果,是城市文学面临的第三种变化,也应被城市文学创作所吸收。当下,美学在生态美学、生活美学、空间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的新创获,都是面向城市生活的日常审美实践而提出的,涵盖城市文学所应关注的许多方面,比如城市文化精神、日常审美批判、城市景观生态问题、城市中个人审美心理等。适度了解美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获取相关的美学理论资源,有助于作家激发灵感,深化对城市美学的认识,从而在城市文学创作中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在文学中构建城市新的、鲜活的审美形象。
  城市文学应在题材和内容等多方面注重美学内涵构建,体现美学精神。具体到创作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城市文学应把握时代脉搏和城市文化传承脉络,关注城市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新动向。第二,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进行描述和评判,融合生态文学与城市文学的视野与价值理念,体现文学对城市生态美学的介入与思考。第三、叙述家庭、社区、学校、文化场所等城市空间的审美故事,关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审美状况,描绘城市人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中的审美感知与感觉状态。第四,美学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城市文学应关注打工群体、新移民群体等所遭遇的文化融合与美学差异,关注普通人的审美文化生活状况,体现文学的人文关怀意识。
  总之,面对当下城市审美文化发展的现实,城市文学需积极进行美学反思,建构城市审美话语和审美范式,引领城市审美潮流,使文学影响城市审美观念与日常生活,让城市更具活力和魅力。
  (摘编自黄仲山《城市文学应构建城市新审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城市迅猛发展,当下社会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生活变迁影响着城市文学的书写。
  B.文学已死的原因之一是旧的文学观念、评价尺度和眼光滞后于时代。
  C.作家的美学造诣与作品的思想深度、情感浓度,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D.城市文学在题材和内容上应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态问题以及人文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提出城市文学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下文的观点论述明确了方向。
  B.文章主要从城市文学面临的新变化及美学内涵构建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通过对比旧文学与城市文学,文章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形态与观念转变的理解。
  D.文章前半部分的分析,是为了论述城市文学应注重美学内涵构建,体现美学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匹配的体现城市美学新面貌的文学精品力作尚不多见。
  B.大量“非典型”创作群体的出现是城市文化生态的运转方式带来的结果。
  C.零散式的文学元素、拼贴式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学形态与观念的转变。
  D.如果城市文学能够影响城市审美观念与日常生活,城市就更具活力和魅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